【本報綜合報道】環球經濟衰退日益惡化,金融市場持續震盪,雖然美國經濟尚未步入大蕭條,但不少專家認為,隨着全球貿易大倒退、財富迅速蒸發及銀行體系崩潰,已有越來越多迹象顯示這個於1930年代困擾全球的噩夢似有捲土重來之勢。
儘管沒有官方定義介定何謂大蕭條,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巴羅認為,大蕭條是人均GDP及消費減少一成,目前美國出現大蕭條的可能性約30%。前美國財政部官員德朗指,大蕭條是失業率連續兩年維持在10%以上。
民眾寧儲蓄避借錢投資
穆迪旗下Economy.com首席經濟師贊特稱,這次由金融海嘯引發的衰退將與大蕭條一樣,對社會造成重大衝擊。民眾的財務觀念會趨於保守,不僅不願借錢,也不想借錢予其他人或進行投資。事實上,美國民眾已改變過往「先使未來錢」的習慣,1月份儲蓄率更升至5%的近14年高位。
數據顯示,美國上月失業率升至8.1%,去年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收縮6.2%,倘與1930年代失業率飆升至25%及GDP收縮逾25%比較,現時情況未如當年惡劣,惟部份行業已瀕臨「大蕭條」邊緣。
銀主盤囤積樓巿料續跌
對於金融業自07年中爆發次按危機以來撥備及信貸虧損高達1.2萬億美元、雷曼兄弟破產、花旗及美國國際集團(AIG)須華府拯救,以及銀行拒絕「放水」這等金融體系瓦解情況,紐約大學教授格特勒亦認為與大蕭條如出一轍,當年倒閉的銀行超過1萬間。
美國樓市泡沫爆破,過去4年住宅投資減少37%,惟仍較1929至1932年間暴跌八成為少,而在銀主盤積壓及兩成業主陷入負資產的環境下,樓市料再跌。面對經濟下沉,美股越跌越有,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自07年10月下滑54%,與1929至1931年間累跌55%相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全球自二次大戰以來首次同步衰退,情況猶如當年大蕭條。白宮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亦指,美國可能重現30年代通縮危機,全球領導人應齊向市場注資,下月舉行的G20會議亦應討論如何刺激需求,以帶領各國走出衰退。
大蕭條與目前情況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