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抗爭不應導致分裂 - 吳淦濠

議會抗爭不應導致分裂 - 吳淦濠

吳淦濠 自由撰稿人

社民連三子「掃枱事件」的爭議,已由單純議會抗爭變成為民主派是否分裂的討論。不少評論均透過這次事件去反映現今議會如何的不濟,民主派如何的不濟等等。但是這些討論大多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各政黨的政治光譜及其所代表的選民。如果把這些因素都加入討論當中,事件的嚴重性其實不是想像中的大。
立法會選舉後,社民連的崛起告訴我們香港的政治光譜可以很廣闊。從他們的票數可以看得出激進的民主派在香港有一定市場。當選後,他們的舉動在立法會備受注目,在「擲蕉事件」中更因成功迫使政府改變主意而獲得各界掌聲。但是,「掃枱事件」又是否為他們換來一樣多的掌聲呢?從這兩次的事件來看,單從抗爭力度來看,「擲蕉」明顯比「掃枱」來得輕。這也可以理解為甚麼兩件事的迴響不同。社民連在選舉時攻擊公民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把兩黨的立場和路線區別出來,如今民主、公民兩黨發表聲明來劃清界線,為甚麼又換來如此激烈的反應呢?
社民連經常以自己的十多萬支持者自居,不認同他們抗爭方式的人又會被標籤為打壓民主。但是他們又有否想過,他們走的是否所有支持民主的人認同的路線?也許社民連的崛起或多或少都是因為主流民主派的不濟。但是,論議席數目、選民的支持度,民主、公民黨始終是民主運動的主流力量。這反映了不少選民都可能不認同較激烈的抗爭模式,為了回應各自代表的選民,及時反應和劃清界線是必須的。
在同一條道路上,大家也可以有不同的爭取方式。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把民意有效地吸納。爭取民主的道路是需要把各方的力量結合起來,而不是把不同意見互相對立。如果把這次事件當作一個路線和立場的表態,民主派實在談不上甚麼分裂。但願這事早日告一段落,在普選和不同的民生議題上,實在有賴二十三位議員的團結一致,形成一股有力的反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