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抗爭<br>聖雄領印度走向獨立

非暴力抗爭
聖雄領印度走向獨立

甘地,一個萬眾景仰的名字。他出身優越,在英國接受高深教育,但英國教育使他認清了印度社會和英國殖民統治下印度的種種不平等現象,激發起他決心打破階級和種族歧視,並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雖然他被宗教狂熱分子殺死,但死前一刻仍寬恕和祝福兇手,這種愛國、愛人、愛和平的精神,贏得人們尊稱他做「聖雄」。

曾遭白人歧視被拋落火車

甘地1869年生於印度西部,父親是土邦的首相。小時候的甘地怕醜、怕事,成績不太好,但很誠實,寧願不及格也不會偷看同學的試卷。19歲那一年到英國入讀倫敦大學學院法律系。學成後他輾轉到了南非,那裏的印度勞工受盡歧視,身為律師的甘地,買了頭等火車票,但白人強要他坐三等車廂,他不肯,結果被拋落車;在法庭又被要求脫去頭巾。侮辱激起甘地對抗不平等的決心,用非暴力抵抗行動包括罷工和遊行,為印度人爭取權益。甘地三度被捕服刑,但努力沒有白費,1914年南非政府同意廢除人頭稅,並承認印度儀式的婚禮,甘地取得初步勝利。
1915年他返國,組織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的抗議行動,爭取獨立。印度人響應他的號召,抵制外國貨尤其是英國產品,穿回土布造的服飾,還鼓勵印度婦女織布支持用土布的獨立運動,他更隨身攜帶木製織紗機。
「不合作運動」在1930年達高潮,甘地為抗議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帶領數以千計民眾到海邊煮鹽,當局拘捕甘地,卻激起暴力抗爭,迫使英國當局釋放甘地。1947年6月,他的夢想終於實現,迫使英國同意讓印巴分治。翌年1月30日,79歲的甘地在一次調解教派紛爭時被極端印度教徒高德西槍殺,他臨終前以手勢表示寬恕高德西。
甘地逝世逾60年,但他倡議的非暴力運動卻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民權人士,雖然他曾五度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但都落敗,連和平獎評審委員會也遺憾沒頒這個獎給他,當委員會在1989年頒和平獎給達賴喇嘛時,不諱言部份原因是要向甘地致敬。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