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萬零一夜》的童星,不勝記者擾訪,新出爐的百萬星爸,搖錢樹的名利心切,紛亂中打了小孩一耳光。
童星哇哇大哭,成為國際花邊,英國導演慨然設立基金,讓兩個貧童可以讀書。
奧斯卡今年捧紅的是印度。孟買的貧賤、人口販子的醜惡、茅廁、童妓,這是英國人隱隱然向印度出了一招,兩個很聰明的國家暗中在鬥法,只要印度一沉不住氣,叫嚷電影如何傷害了十億印度人的感情,質問為何挖社會現實的瘡疤,即刻變成小家子氣的輸家。
英國和印度交手,前後四百年。英國人狡獪,印度人奸詐。英國人深明印度文化的豐腴精緻,在咖喱和椰香中揉合着骨子裏戀英的民族自卑感,印度人也了解英國人紳士道貌底下的原則和身段。英國人看穿印度人的心肝脾肺,連細胞的液汁成份也研究得一清二楚;印度人卑躬諂笑着,他們知道英國人的死穴何在,在黃昏的城頭,他們向傲岸的殖民地主人合什敬拜,卻最懂得挑對方的軟肋,悄悄就插上一片軟軟的利刀。
甘地與邱吉爾鬥法,是三百年來最精采而高級的一場好戲。最後是印度人贏了,英國人輸得心服口服。在遠東殖民,英國人僱用印度人在香港的監獄執行通櫃,就是對印度人那一點點惺惺相惜的意思,而印度人總也心領神會,他們以能出任這一份卑微的差事為榮,無論在赤柱還是上海租界的巡捕房,戴上一隻手套,陰笑着,叫中國犯人趴在鐵床上,那深探插進去的一陽指的力度,蘊含着印度人複雜而豐富的情意結。
憑《一百萬零一夜》這齣戲,又來了。精伶的印度人當然看得穿英國人的底牌。印度總理表示歡迎,虛懷而不卑躬。戲都拍出來了,不要學鄰近國家一樣,永遠揹着一個大包袱,情緒失控而罵街。印度人奉上一張笑臉,印度教令他們擁有層次高超的襟懷,他們的神有三個,包括創造和毀滅,印度人能看得開。
沒想到那星爸的一巴掌,在全世界面前露了餡,西方記者豈會放過,這一記變成英國人很陰譎地再扳回一局,把印度人反手掣住。但一記耳光打出,印度人馬上又換過一張笑臉,這才是真的高手過招。戲外戲如山外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