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閒網 遑論通識 - 童艾懷

不上閒網 遑論通識 - 童艾懷

童艾懷
自由撰稿人

一個反通識的社會辦通識教育,從念頭萌生的瞬間已注定了是場鬧劇。
這是一個嚮往一技之長的族群。讀書有成便當專業人士,學業不行則學一門搵食伎倆過活,是一百幾十年來的民間最大公約數。從前考試範圍以外的讀物,由《戰爭與和平》之類文學殿堂到龍虎豹系列的生物圖鑑一律列為閒書。隨着互聯網之興起,閒網早已取代閒書成為普遍家長心目中子女學業進步的一大罣礙。對於有書不讀上閒網之行為更是嗤之以鼻。
對知識之忽視亦可見於一個地方的藝人偶像。絕大部份青春期少年,都會在有意無意間模仿偶像,不論其偶像是木村拓哉、容祖兒還是積尼高遜。遠眺太平洋彼岸的荷李活,縱被稱為地球上最紙醉金迷的城市,卻盛產麥迪文和愛德華諾頓等一批畢業自哈佛、耶魯的知識分子偶像和性格巨星。荷李活不只要求明星唱歌演戲,還要求對人生、政治、藝術的見解。妮妲莉寶雯身為素食者之餘還倡導動物權益,里安納度迪卡比奧也是環保活躍分子。少男少女在迷偶像的同時已被悄悄的洗腦,為一個強國的人才市場奠下又一塊基石。
觀乎今天的香港,藝員多以懶音、口頭禪加強親切感,性格鮮明的已找不到多少。當無知和「潮」掛鈎,知識已成為out的代名詞。通識乃一種氛圍,其成份包括閒書和閒網,不是一門教育,當然也不是學科的名稱。在那個到圖書館拿本《仲夏夜之夢》追女仔的年代,何曾聽說過衛奕信和鍾逸傑要推行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