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候車,未足秤女孩坐在肯定也未足秤男孩大髀,二人蒼白瘦削;歲數十三、四,打情罵俏吻得很和味。村屋租平,屋主只求賺錢,引來不少兒童情侶入村同居。英國文學教我們唸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也是十三、四;那個標準對?
如果是他們父母,寧願這個標準錯。教育改革推行多年;當老師的累得人仰馬翻,做學生的無論功課或德育同樣比教改前倒退,像大部份政府部門頭頭只求交report證明做過那份job,退休長糧肥肥,那管遺害遺臭萬年?
鄰居陳也十分肉緊細訴她小朋友諸事,讀來緊張;照計還是不要生的好,教大子女,父母花盡大半條命。
然而欣賞過元朗劇院舉行,「元朗文協童聲合唱團」演出一夜,教心情從窩底反彈;從幾歲幼童組到十幾歲少年組,不同種類歌曲演繹,天使之聲帶離街外迷失對錯情欲景象。是老派人?看見面容衣裳亁淨的小朋友特別教心情舒服,同樣十多歲同樣唱歌,如何欣賞十多歲通宵達旦流連K場的類別?
從「元朗兒童合唱團」到「元朗文協童聲合唱團」,陳國寧校長多年心血在新界(或者香港)最老的墟鎮元朗與最新的悲傷圍城天水圍之間,建立起一支予人清新可喜,以音樂與歌聲感動人心的隊伍。那夜領着外甥的小女兒入場,只想台上與她同齡小朋友或比她大不了多少哥哥姐姐的歌聲吸引;裨益學校與家庭以外還有一片可以學習與人相處,透過歌唱尋找靈性空間的天地。
雖然我們嚮往革命,尋找革命,製造革命;讓小朋友德、智、體、群發展始終離不開運動、美術與音樂。在我們成長的世代尤其在新界,甚麼合唱團、美術班不要說缺,基本上沒有;學校教堂的風琴,聖詩班簡約的歌聲猶似天降曙光教人特別安慰。今天他們用拉丁文唱Kyrie,PieJesu,PanisAngelicus……不要說得高深,就是酷得很!酷,何須偷嘗禁果,作叛?唱出靈氣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