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應一注獨贏買滙豐 - 盧峯

蘋論:不應一注獨贏買滙豐 - 盧峯

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RobertJ.Shiller幾年前寫的《非理性亢奮》(IrrationalExuberance)語重心長地提醒投資者股票投資長遠優於銀行存款或債券是一個危險的想法。在不適當的時候入市,在高位買入股票隨時令投資者坐艇超過二十年,財富大幅萎縮。以美股為例,一九二九年大跌市後,美國股市直到一九五八年才回復到二九年跌市前的水平。Shiller又舉了七十年代的明星股寶麗萊(Polaroid)的例子,該股是七十年代初牛市的明星股、「概念股」,股價曾高達一百四十九美元;兩年後股市大調整,Polaroid市價一度跌至十四美元,此後三十年也未能接近歷史高位。
滙豐不是寶麗萊那樣的「概念股」,滙豐經過好幾次大風浪及衰退仍站得穩陣腳。但對過去幾年在高位(超過一百元)買入滙豐的投資者來說,對一直相信股票投資比其他投資優勝的人來說,昨天滙豐公佈的業績比Shiller的書更發人深省,更讓人認識到股票投資隱藏巨大的風險,即使審慎經營的公司,即使作風穩健保守的企業也可以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或一個大風浪而令業績、股價大倒退,令股東損失不菲、更不知何時可以重見家鄉!
事實上滙豐昨天派發的成績表的確令不少投資者既失望又進退兩難。失望的是銀行去年的業績比○七年差得多,股息又減少了。進退兩難的是銀行提出供股集資,原來股東若果不拿錢供股便要面對股權被攤薄的處境。
那究竟該不該供股或加碼投資滙豐呢?這當然是個個人投資的決定,必須考慮個人的財政狀況,整體經濟前景,其他投資工具的回報及銀行的業務情況等多方面因素。
從個人來看,是否供股或加碼投資滙豐先要考慮是否有閒錢及手上的投資組合中滙豐的比重。若果手上有一定數量現金,不用借錢供股,又認為滙豐的回報比其他投資工具好,供股加碼當然不成問題。但若果手上的投資組合滙豐的比重已相當高,例如高達四成或以上,那便應認真考慮不供股,因為再供股意味滙豐的投資比重進一步增加,跟應當分散投資的原則相違背。

除了個人的財政狀況外,投資者也應該考慮全球經濟形勢及金融業的處境。跟其他國際大銀行如花旗、美國銀行、萊斯銀行等相比,滙豐去年的業績其實比它們優勝;供股集資後資金儲備充足,又不用擔心受政府官員指指點點。可以說,滙豐的競爭實力比大部份國際銀行強得多。問題是全球經濟衰退仍未見底,金融業包括銀行業仍未穩定下來,借貸業務仍未全面恢復。這些都會限制滙豐未來一段時間的增長,甚至可能會因出現第二波金融海嘯而令業績再次倒退,令股價再下跌。若果投資者預期經濟及金融業的衰退將會加劇及持續一段時間,那保持手上的現金,不增加股票投資包括為滙豐供股是最合理的選擇。若果投資者預期全球經濟在政府大手刺激下逐步喘定,滙豐在重整業務及大幅撇賬後可以回復較快增長,那投資者大可以選擇供股及增加在滙豐的投資。
對很多本地投資者來說,供股不供股真是一個進退兩難的決定!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