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和困頓中產 - 亦彤

預算案和困頓中產 - 亦彤

亦彤 自由撰稿人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在全城期待政府能夠大刀闊斧解決當前困局的時候,結果卻受到不少批評,指為雷聲大雨點小,未能真正紓解民困。
退稅和寬免差餉雖然部份地減輕中產階級負擔,但要真正令到中產受惠畢竟還有一段的距離。今次金融海嘯的影響是跨階層的,基層人士固然要面對生活拮据的日子,可是連不少具有學歷的專業人士也都身受其害。

叫苦基層中產自求多福

白領職位的特點是流動性較低,在這個時勢下失去工作要尋回同樣位置存在相當的難度。政府開創逾六萬個空缺,短期或兼職工作都難以惠及中產專業人士。中產人士經常抱怨他們是夾心階級,一方面盡公民責任繳付稅款,另一方面卻僅得教育和醫療的福利。難怪當有議員詢問如何幫助中產失業人士,司長回應指中產有物業儲蓄應付問題,政府不考慮向他們貸款。言下之意,司長認為中產已經具備基本的抗嘯能力,雖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自力更生該不成問題。
然則,預算案對基層人士的解困措施足夠嗎?當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也不過四千元,缺乏學歷的一群在僧多粥少下只會更見競爭力的疲弱。基層叫苦連天,中產日子也不見得好過,除了自求多福外,不知道這個政府如何幫得上忙。
無獨有偶,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向國會發表上任以來第一份財政預算報告,我們從中不難觀察到他對中產的看法。他在報告引子便提到,「當中產家庭循規蹈矩地過活,盡力履行公民責任的時候,那些在高位指揮着經濟的人卻不。他們甘願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冒險和累積借貸,結果證明這些行為對私人企業和整個經濟都是危險的。」從奧巴馬早前成立中產階級特別小組,以期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不難印證他重點解決中產階級問題的決心。報告又指出,美國的中產問題乃在於「過去三十年裏,國家的財富不成比例地累積到一小撮人手上。」美國政府對於金融海嘯的爆發當然是責無旁貸,報告也沒有試圖迴避責任問題,「過往我們承繼着向少數既得利益者傾斜的政策,遺下不恰當的管理、錯配的優先順序,忽視深層結構性的問題也錯失糾正的機會。我們的職務在於把過往那套不負責任的文化改變。」
那麼我們的財政司司長又能否看清楚當前經濟困境的真相呢?別的不說,在退稅和寬免差餉的同時,何以又要進一步調低標準稅率呢?沒錯,香港富豪在金融海嘯下身家大縮水,但別忘記在經濟好景的日子他們賺個盤滿缽滿;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也都過着比大部份人奢華的生活,要他們繳付比平常人多一點稅也是相當合理的。奧巴馬在預算內提出對年收入二十五萬美元以上的夫婦或年收入超過二十萬美元的個人加稅,何以在香港社會加稅就變成政治禁忌呢?再者,稅收的其中一項目的,不就是通過財富再分配去解決社會貧富懸殊的問題嗎?這比試圖全面減稅去取悅各階級來得更重要。

這政府怎與道德沾上邊

正如司長於預算案結尾引述一位神學家的說話:「一個道德社會的最終考驗,端視我們給予下一代一個怎樣的社會。」要讓我們的下一代活在一個公平、開放的社會裏,又怎能不改變政府盛行的官僚主義風氣,又怎能不改變官商勾結的深層社會結構問題?一個漠視基層、漠視中產的社會,那裏和道德沾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