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研國慶特赦<br>學者籲釋放政治犯

全國人大研國慶特赦
學者籲釋放政治犯

內地學者提議中共在今年建政60周年實行特赦,引起關注。全國人大官員正式回應稱,人大常委會已注意到相關建議,將進一步研究其可行性。北京學者指,當局除了要考慮特赦刑事犯等,更應認真考慮特赦政治犯,以體現人道精神,創造政治和諧。但香港支聯會副主席李卓人對特赦政治犯不表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高銘暄日前建議,中央在建政60周年時,除了展示建設成就、大搞閱兵儀式外,還應考慮特赦囚犯,認為這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

最後一次特赦距今逾30年

高銘暄指出,自1959年首次特赦含普通刑事犯的犯人,距今已50年,而最後一次特赦,也距今30多年,「今年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機(特赦)。」他還透露,這也是內地一些法律學者正在醞釀、準備向當局提出的意見。
高銘暄的建議在本周全國「兩會」召開前發表,引起各界關注。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郎勝近日回應本港親中報章《大公報》有關問題時稱,人大常委會已注意到相關建議,是否可行「需進一步研究」。根據法律,特赦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郎的表態亦是該權力機構首次回應。他指特赦並非近年才提,2004年時就有人建議過。
而去年北京奧運前,內地有學者和國際社會亦建議北京利用京奧特赦;去年3月全國兩會時,全國政協委員吳剛也公開建議,國慶60周年時特赦,並提出7條理由,包括構建和諧社會、彰顯國家恩德、符合現代文明國家刑事政策等。儘管這些特赦建議只針對普通刑事犯,絕無提及政治犯,但當局仍不予回應。
國慶特赦近期再度熱議,有反對者認為,現在刑事犯多是傷害、詐騙、盜竊、搶劫等,社會危害大,一旦特赦隱患無窮,特別是現在社會治安比30年前還要差,特赦會加劇治安惡化;另有人指,國家對特赦沒有統一標準,極易成為新的腐敗溫床;至於赦免貪官,民眾更是不會同意。

釋政治犯 李卓人「唔樂觀」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昨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表示,北京更應該考慮,對那些被以顛覆罪判囚及因言論獲罪的政治犯進行特赦,「這對中國來說尤為重要,既可以緩解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又可彰顯中共政治開明,無論對中共,對這個國家還是民眾,都是大好事。」
香港支聯會副主席李卓人則稱,最希望中央釋放所有民運人士,包括其他政治犯。他希望可以釋放《08憲章》簽署活動發起人之一的劉曉波和維權律師高智晟。但他表示,今年是敏感年,是六四20周年,又是中共進駐西藏50周年等,對釋放政治犯「唔係好樂觀」,反而擔心「(當局)今年會拉得更多」。內地官方資料顯示,中國在囚犯人有180萬人,位於美國之後,居世界第二。
本報記者

話你知:1959年首度特赦 溥儀獲釋

中共自1949年建政至1975年,先後7次特赦,但獲赦者主要是建政前戰敗被捕的國民黨將領、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滿洲國」的罪犯、以及蒙疆自治政府(即30、40年代在日本人扶植下於蒙古成立的自治政權等)人員。中共並未對其他罪犯給予過特赦。
第一次特赦是1959年建政10周年前夕,共有33名在押的國民黨將領、偽滿州國戰爭犯等獲釋,其中包括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以及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的岳父、國民黨中將杜聿明等。此後,中共又分別於1960年、1961年、1963年、1964年、1966年和1975年,分6次對全部在押的戰爭罪犯等實行特赦釋放。而7次特赦中,僅在首次特赦,當局宣稱包含了「普通刑事犯」,但並無透露具體情況,外界無從得悉人數和涉案者情況。

中共50年前首次特赦,包括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前)在內33人獲赦。資料圖片

中共歷年7次特赦

1959 首次特赦國民黨、侵華日軍及東北「滿洲國」、蒙疆政府等戰犯,包括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國民黨中將杜聿明等共33人
1960 國民黨中將李汕洲、國民黨「軍統」大特務少將處長沈醉等共50人,獲特赦
1961 特赦國民黨戰犯等68人
1963 特赦國民黨戰犯等35人
1964 特赦國民黨戰犯等53人
1966 特赦國民黨戰犯等57人
1975 特赦全部在押戰犯等,合共293人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