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近期各國公佈的經濟數據,更覺得今次金融海嘯對經濟的衝擊實在深不可測,短期內難以看到轉機。
首先看美國。原先預計去年第四季經濟收縮百分之三點八。誰知道實際情況比預計還要差得多,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去年最後三個月收縮百分之六點二,比最悲觀的預測還要惡劣。消費者信心同樣持續下跌,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情緒從六十一點二進一步跌至五十六點三。最令人擔心的是金融市場及體系。研究又研究,注資再注資,美國的大銀行仍然弱不禁風,隨時有破產倒閉的可能;令倚賴貸款營運的美國企業處於吊鹽水的狀態,難以正常運作,更不要說擴展及增加投資了。
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情況同樣不樂觀。自九十年代開始日本經濟已陷於長期停滯,有好幾年更在通縮邊緣徘徊;近幾年經濟稍微好轉全賴中國、美國等出口市場好景帶動。今次金融海嘯把這兩個最大的出口市場打的落花流水,令日本出口從去年第四季持續下跌,某些產品如汽車的出口量下跌超過五成。而日本工業生產跌勢同樣厲害,去年十二月跌百分之九點八,今年一月的跌幅則是百分之十。從這樣的趨勢看,日本經濟今年第一季收縮的程度大有機會比去年底的收縮百分之三點三還要差!
中國、印度這兩個新興經濟大國經濟仍然有增長,未陷入衰退,但增長的速度已大大放慢。以中國為例,去年第四季增長只有百分之六左右,今年第一季形勢肯定更差。印度第四季的增長只有百分之五點三,是○三年以來最差。
由這樣的形勢、數據可以清楚看到,今次因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不是近二十年出現的那種輕微或局部性衰退,不是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短期經濟失衡及衰退。它是因資金長期過剩、生產大幅過剩而引發的衰退,就像十九世紀後期發生的經濟衰退。
這樣的衰退並沒有甚麼捷徑、「特效配方」克服,只有靠最傳統的方法,就是讓企業及市場逐步清除積壓的存貨,淘汰或清除閒置的設備,清除壞賬及收不到的債務。只有待企業把過剩的生產力、過時的生產線及產品清理掉,他們才有意欲再次增加投資,令工業生產、經濟回復增長。只有待企業及消費者撇清呆壞賬及重整債務,他們才有能力及意願作重大投資,或換車換樓。問題是清除存貨、過剩生產設備、呆壞賬不是一時三刻的事,而是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事。一八七三年的大衰退就歷時超過三年,並且到五年後各國工業生產及貿易才再超越一八七三年的水平。
二十一世紀的經濟運作、企業營運效率當然比較高,但生產過剩、壞賬數額比十九世紀的情況大得多,要順利清理仍需要一段長時間。換言之,今次因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大衰退歷時肯定以年計而不是以月計,甚至可能像十九世紀的衰退那樣要三、五年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正因為全球經濟可能面對長達三年的衰退及停滯,政府在未來幾年固然要面對開支增、收入減的困局,企業及市民同樣不能期望經濟很快雨過天晴。因此,不管是政府、企業、市民都有必要保留一定的彈藥、儲備,以應付可能越來越壞的經濟情況,應付可能出現的三個「荒年」。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