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他鄉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生活在他鄉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九六年第一趟見羅啓銳、張婉婷。那時他們正在籌備拍攝一套與留學巴黎有關的電影,知悉我認識一些曾在巴黎生活過的青年(當然,那時,他們都已步入中年了),他們前來見我,是想做些資料搜集,我提供的資料十分有限,或許他們乘興而來,失望而回了。後來他們拍出來的《玻璃之城》,巴黎生活不過是生活中一段小插曲,倒是第一次看舒淇的戲,她在港大何東女宿舍的生活,不怎樣真實,卻是動人的演繹。一如黎明在港大陸佑堂旁騎腳踏車,很不真實。電影呈現出來的浪漫情調,與真實生活會自有一段距離。看電影,看的是導演營造出來的世界,能否牽動人心而已。
《浮生路》的英文為RevolutionaryRoad,直譯該為革命路。面對沉悶的生活,我們難免想革命,想改變,逃離那既定的生活軌跡。巴黎,是多少嚮往自由生活者的麥加,可以的話,一定要去一趟。五十年代在小鎮生活的法蘭(里安納度)與愛普(琦溫斯莉)的巴黎夢,說的時候,整個人都像燃亮了,但到頭來,好夢成空。倒是七十年代不少文友,嚷著說要去巴黎的,大多夢想成真。
祇是可以在巴黎那城市留下來的,到頭來會有多少人呢。《浮生路》中的夫婦去不了巴黎,現實中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去了,也準會失望,巴黎可不是世外桃源,開門七件事,在香港有的煩惱,在美國有的煩惱,到了巴黎,一樣會有。
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BeforeSunrise》,兩名年輕男女深夜在維也納相遇,邊走邊談,日出前什麼話都可以說得動聽,內容顯得有趣,那一點點的愛意,像泉水暗湧著,電影因而好看。多年後,昔日的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經歷多了,年歲增長了,導演安排他們在電影《BeforeSunset》中重逢,日落前在巴黎再來一趟邊走邊談,這一次兩人卻是喋喋不休,顯得造作。日出前,大家仍是那麼年輕,一切都像剛開始,很有希望似的。日落前,人到中年,人難免出現疲態,經歷了那麼多,人也不怎樣可愛了。兩套電影,同一男女主角,事隔十多年,竟然有那麼大差別,不是因為男女主角不再年輕,而是十多年前的話題,接不上去了。
當然與年歲無關,在《鐵達尼號》亮相的琦溫斯莉和里安納度仍是個夢幻少男少女,在《浮生路》他們已邁向中年,巴黎之夢與鐵達尼號的沉沒很是相似。現實的殘酷會擊破我們的夢,想到一個可以做夢的城市生活,卻事與願違。《鐵達尼號》的小子為了救少女,送上自己生命。《浮生路》的婦人堅持追尋夢想,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浪漫故事講犧牲,現實生活講妥協。巴黎夢不過是一個象徵,一個符號:我們總想過另類生活,不要妥協。一代又一代的人踏出勇敢一步的少,留下來,無奈活下去的居多。
數算一下當年到過巴黎生活的文友,男的去了八位,一位都留不下來。生活迫人,在巴黎工作不好找,活動空間沒想像的多(自由是自由了,麵包仍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倒是兩位女性文友,在那裡定居下來,道理簡單,她們與當地人結婚,成為合法居民,可繼續做巴黎之夢,去從事寫作、繪畫。這畢竟是例外,不屬常規了。

生活在夢想的城市滋味是怎樣的呢,想起多年不見的小克,一位曾經帶極大期望到巴黎生活的藝術工作者,他的詩集《几上茶冷》有提及流浪的:「那晚上我看見你眼裏閃現灘上/那光景而今那些你各自散去的友人在那裏/你去信已嚷着要流浪/難道總有一天不會背起你藍色的睡袋走/」
說的是我,其實那時我已知道:是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