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是鬥非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撩是鬥非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一般讀者」,或如英文說的thegeneralreader,要讀什麼儘可隨心所欲,不用給別人牽着鼻子走。這是莫大福氣。今天情形不知怎樣,但幾十年前當學生,總得啃一些老師指定,但實在難以下嚥的教材。唸英國文學系,有好些課可以選修,但逃不了的是英國文學史。五十年代中我在台大唸書時,夏濟安老師教的一門課正是英國文學史。記得他在第一堂課就告訴我們,莎士比亞以前的作家,你們今天的英文程度是看不懂的。但唸英國文學的人,不能不知喬叟(GeoffreyChaucer,?1340-1400)其人,不知他講過什麼故事。中世紀英文只有專家才看懂,你們找翻譯來看看吧。
老師說讀文學作品當然先從名家入手。別忘了英國小說除了你們熟悉的狄更斯外,還有梁實秋先生譯的《咆哮山莊》。散文呢,一定得看蘭姆!莎士比亞的劇本,先讀《哈姆雷特》吧。這些名家著作,多有中譯本,但比較冷門的,就難說了,比如說班揚(JohnBunyan,1628-1688)的《天路歷程》。這類作品是英國宗教精神的表記,自成一統,你們多少也該有個認識,幸好文字還算顯淺,你們勉為其難吧。
喬叟的中古英文,whanthatAprilwithhisshowressoote,果然只合專家欣賞。但《天路歷程》雖然是十七世紀的英文,翻翻字典,看看註釋,勉強可以應付。班揚是清教徒牧師。《天路歷程》是個「生如寄、死如歸」的寓言故事。問題是,基督徒聽來可能是暮鼓晨鐘,但在異教徒看來,其中說教成份,筆墨越濃越見囉嗦,閱讀也因此變為苦事。但此說文既是教材的一部份,即使「虛應故事」,也得過目。
《FiftyWorksofEnglishLiteratureWeCouldDoWithout》的作者布勞菲(BrigidBrophy)在吳魯芹的訪問中,請他在指控她「侮辱聖賢」前,最好先問自己,在這些被她「除名」的作品中,「你真的喜歡?真的佩服?更重要的一點是真的得到樂趣?還是有人教你,有書教你應該喜歡、應該佩服、應該得到樂趣?……這『應該』可真害了不少人」。
布勞菲說她怕的是學子第一次接觸文學作品,碰到「應該喜歡」但實在無法終卷的「教科書」。學生本來有意要主修文學的,最後也知難而退。
《天路歷程》赫然出現在《DoWithout》的名單上。也許這與她個人審美標準有關,認為文學作品應有別於傳道書。讓人大吃一驚的是歷來為經典的作品像《依利亞散文》、《咆哮山莊》、《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到燈塔去》竟也榜上有名。美國文學部份,被dowithout的有《紅字》、《草葉集》、《頑童歷險記》和《戰地春夢》。

「野狐禪」布勞菲的確視權威和「故老相傳」的智慧如無物。她認為莎劇中被捧上天的《哈姆雷特》,其實是「過譽」之作,雖不是莎劇作中「最弱的,也近乎最弱的一部戲。」她認為《AntonyandCleopatra》和《AMidsummerNight'sDream》就要比《Hamlet》好。難怪吳魯芹說她的觀點近乎「惡作劇」。看來的確如此。別人怎麼看不知道,但被她「除名」的《戰地春夢》,我看得津津有味。海明威文體獨樹一幟,其成就不是《DoWithout》作者抹煞得了的。她真愛撩是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