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水 本地大學畢業生
財政預算案中,其中一項涉及開支較少但頗具爭議的,就是政府為學生提供實習職位四千個。
財爺一片好心,但實習職位對已學懂走路多年的畢業生來說,猶如「學行車」,是種軟性的侮辱,亦令社會更加看不起本地大學生,企業更不願聘用本地大學生。財爺越幫越忙。
大學畢業生變弱勢社群
本地大學生是幸福的。一個本地學位每年成本約二十五萬元,政府補貼二十萬元,三年六十萬元。大學生一年只需付四萬多元便可讀大學,畢業後平均薪酬比非大學畢業生高得多,可選的工種更闊,學子們應對樂善好施的香港納稅人存有一份感恩之心。
偏偏政府仍覺照顧不周,要替大學畢業生「創造實習職位」,「無微不至」。可有想過,他們早已曉行曉走多時,不用政府的「學行車」,也懂得向前走了。
一個人到了大學之年,難道還不懂替自己將來打算?大學教育,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學懂立身處事。市道差難找工作?對不起,大學生早已是成年人,而且知識水平高於大部份人,找工作比一般人容易得多。找不到正職,邊做兼職邊找工作,謀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在於畢業生是否願意自降身價。
逆境之下畢業生的就業,最能反映本地教育制度的成敗。順風順水時,每名畢業生都是打工皇帝,猶如牛市人人皆股神的道理一樣,到熊市才見真章。
要是高官對自己設計的教育制度有信心,面對要對大學畢業生提供實習職位的要求,一定會走出來反駁:「社會毋須過份擔心大學畢業生,因為香港教育好成功,畢業生個個都是精英,逆市下就算人工低一點,都一樣好易找到工做,我對大學畢業生好有信心!」
曾俊華司長在電視廣告上說:「資源有限,要幫助有需要人士。」從來政府都是援助弱勢社群,今次幫助大學畢業生,潛台詞是本地大學生是「弱勢社群」,在本地受教育至大學畢業,仍然「爛泥扶唔上壁」。
無怪乎近年大企業傾向僱用海外畢業生,高官們也紛紛將子女送往海外升學。而社會上早已對本地大學生有偏見,因為政府長年大幅資助,但出來的成績──特別是英語水平──叫人搖頭,大企業寧聘外地生。要改變這個形象,只有靠大學生們努力工作,靠自己做出成績。
偏偏政府卻送畢業生們一輛「學行車」贈興。一旦外間錯誤以為所有本地大學生只是「學術綜援戶」,接受社會幫助多年後仍無謀生技能,畢業後仍要靠政府養,日後社會更加看不起本地大學生。本地大學生的學歷得不到認同,老闆請人,見本地大學出身就把履歷表丟進垃圾桶,改聘外地生,大學生的美好前程慘被政府摧毀。
本地生將被認為屬次貨
不要小看印象這回事,大企業請人,向來印象先行,能力其次。因為企業夠大,可以於聘用後慢慢培訓。但印象開壞了頭,未見工先打三十大板,連入職的機會也沒有。政府盲目幫本地生,壞印象一形成,就算數年後經濟再度起飛,大企業縱有優差,也盡量不請本地生,改聘外地生,本地生更被廣泛認為是次等貨。
高官越把本地生塑造成「弱能人士」,對高官的下一代就越有利,因為高官大多送子女到外地留學,以避過高官們自己設計的教育制度。害苦的,卻是千千萬萬個本地學生。這筆爛賬,曾司長免收人工也賠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