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出席電台節目,回應市民關注的失業援助金問題時稱,現時不適宜考慮有關問題,因為可能涉及稅制改變問題。設立失業援助金,就要改變稅制、要加稅嗎?曾司長是否聽清楚立法會議員和市民要求設立的是臨時失業援助基金,援助是有時限、有限額的?曾財爺以加稅來恐嚇援助失業者,這正正是他第二份預算案救危不濟、扶弱不力,還要假扮經濟先知先行者的表現之一。
金融海嘯冲擊之下,市民對曾俊華的第二份財政預算案自然不無期望,既想看到政府在刺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方面有所作為,也想看到政府在救危扶弱方面盡到責任。曾俊華聲稱:「我們不但需要有遠大的目光和勇氣,亦需要有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能力,以盡力阻截金融風暴所造成的連鎖效應。」但令人失望的是,市民看到的恰恰是政府既無遠大的目光和勇氣,亦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能力。
在最受關注的保就業問題上,曾俊華昨日重申,預算案安排16億元開創6.2萬個職位,加上特首曾蔭權去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6萬個職位,已相當於本港工作人口的3%至4%,相信措施會有效用。6.2萬個新增就業和實習職位有多少水份呢?不理外界質疑的曾俊華,能否做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呢?如果他用16億元可開創6.2萬個職位,那麼,就算成本再加一倍,讓全港目前15.7萬失業人士全部就職,豈不是只要81億元?政府輕而易舉就可做到?這不是笑話嗎?
或者,曾俊華正因為覺得失業問題可以輕易解決,所以對立法會各黨派和市民設立失業援助金的要求置若罔聞,甚至以加稅來恐嚇市民。臨時失業援助金的設立,只要政府一次性撥款,在財政預算案中統籌就可以解決,何須改變稅制?況且,援助金的來源也不必局限於政府撥款。
曾俊華早前為財政預算案大演「走入群眾」騷,但被質疑高官為甚麼不減薪與市民共度時艱。筆者無意糾纏港官與美國總統的薪酬比較,但可以轉換個思路:香港高官們減薪,或者對香港經濟增長幫補唔大,但如果將減薪用於失業援助基金,加上政府撥款和社會統籌,對失業者的幫補則不可謂不大!這才是救危救急應有之義。
再從扶助弱勢社群來看,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也是一份欺世盜名之作。強調助民紓困的曾俊華,名義上公共開支用於「社會福利」的預算有416億元,比上年度的預算增加了6%。但預算案的《附錄》承認,扣除通脹因素後,新預算實質上是減少4%。在經常公共開支的政策組別中,社會福利的預算實質減少6.4%,更是10大組別中唯一減少的。
如此救危不濟、扶弱不力的政府,還要奢談充當香港經濟發展的「先行者」,能不令市民失望嗎?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最新的調查顯示,市民對這份預算案表示滿意的只有30%,比去年減少了38個百分點,總體評分只有54.8分,比去年減少15.8分。
民意調查及立法會議員的意見都已清楚地表明:特區政府對援助失業者,無論中產人士,還是基層人士,都責無旁貸。如果曾俊華再置若罔聞,議員們有權、有理否決這份預算案!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