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逆市加價? - 渣估

誰能逆市加價? - 渣估

裁員結業潮像來勢洶洶,《財星》總編柯文(GeoffColvin)卻認為,在不景氣中,仍有企業可以加價。
柯文把商品或服務分為四類:(1)獨特而又必需、(2)獨特但非必需、(3)平凡但必需、(4)平凡兼可有可無。
第一類的例子有名牌牙膏、狗糧等,即使經濟差,一般家庭都不會隨便轉用廉價貨;同理,許多著名護膚品都能逆巿加價。經濟不景時最滯銷的是第四類貨品,柯文舉多士爐為例,我想到的還有空氣清新機。第二類需求降(例如新款汽車,有車廠甚至要停工);第三類毛利低(像燈泡),巿場如非壟斷,更只能薄利多銷。
企業如決定要節流,也可從以上反向獲得啓示,就以耗紙量大的律師樓為例,可能一早已轉用廉價的紙張(即第三類),或盡量雙面影印或實行「無紙化改革」。
有些投資者,會長期持有第一類企業,並避開第四類,因為賣的貨品愈無特色,就愈易在不景氣中捲入競相劈價的漩渦,而且一旦減價,將來要再加價就不容易。
身處服務業的,更不宜爭做「全港最平」,反該不斷改善售後服務、提升品牌、營造氣氛、誠懇待客等等。我的牙醫定期寄明信片及發短信提醒客戶洗牙和確認約會時間,本事高超、診所雅致、姑娘有禮,年年加價仍客似雲來,關鍵是他已算躋身第一類服務。若信「每個人都有個價」,也不妨細想自己算是第幾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