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與書包總理 - 桑普

孫子兵法與書包總理 - 桑普

桑普
文化評論人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日前訪華,跟溫總理互拋書包。先是溫總理誇讚希拉莉早前以「同舟共濟」形容全球金融危機。接着,「書包總理」指出這句成語出自《孫子兵法》,典故是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由交惡走向合作。之後,希拉莉也以成語「臨渴掘井」回敬,你來我往,好不熱鬧。本來,在外交場合上,講些無傷大雅的空話,相當平常,不足為奇。然而,溫總理重提了《孫子兵法》吳、越合作那個典故,作為中、美應對金融危機的比喻,仔細想想,實在不倫不類。

引原典幽暗殺氣乍露

大家都知道,在現代中文裏,「同舟共濟」泛指團結合作,共度難關。希拉莉所講的「同舟共濟」,正是此意,充滿和諧,毫無殺氣。然而,它在《孫子兵法》原典裏的意思卻狹隘得多,不可不察。《孫子兵法.九地》寫道:「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當時的背景是:孫武效忠吳王,而吳、越兩國西鄰是強大的楚國(風),因此他主張吳王要聯合次要敵人(越國),抵禦主要敵人(楚國),二合一勢不可擋,不致唇亡齒寒。之後,吳國可以回過頭來,收拾次要敵人(越國),正所謂「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兵者,詭道也」,「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不知道溫總理是有心抑或無意,竟然將「同舟共濟」一詞拉回原典,呈現出原典這股幽暗殺氣,難道中、美兩國將會先友後敵?鋒芒乍露,未免失禮。
更根本的是,受盡「敵我矛盾」二元思維荼毒的黨國領導們,腦海裏只有紅黑定性,直覺認為經濟危機是敵對的黑勢力,是主要敵人,中國自可參照《孫子兵法》聯合美國這位次要敵人一起來對付它。殊不知經濟危機不是人,也不是國,更談不上甚麼敵人、敵國,兵法原則上派不上用場。否則,這就好比主張要用《孫子兵法》對抗失業、貧窮、旱災一樣,直把兵法視為全能救藥,不明辨其適用範圍,未免滑稽荒誕。
畢竟,《孫子兵法》是一部講述以諸侯國(可引伸到個人、團體)利益為本位的一系列博弈策略,儘管對當代職場、官場、商場等人際互動關係具有深刻的警世寓意,但絕對不曾提供甚麼救世方案、救市方案。它純粹以一私的「勝利」為目標,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佳策略,以「廉潔」和「愛民」為「用兵之災」,認為均足以「覆軍殺將」,呼籲將軍要「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然而,這些跟處理全球金融危機有何關係?這是治國和外交的正途嗎?

應廣開言路改革制度

退一萬步而言,就算我們勉強認為《孫子兵法》對中、美合作應對金融危機,還可以有些許幫助,例如《孫子兵法》就說過「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那麼習副主席在外交場合大罵「有些國家吃飽飯沒事幹」,有沒有違反「靜以幽」這條戒律?前陣子,溫總理也說過:中國不是甚麼救世主,光是管好自家事已是對全人類的最大貢獻,仁至義盡,怎麼今天竟會說出「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還要追求「同舟共濟」?他到底要救還是不要救?他還要不要對全人類作出那個所謂最大貢獻?
與其顧影自憐,舞文弄墨,亂拋書包,矛盾百出,不如廣開言路,改革制度,順勢務實,鼓舞人心。為政之道,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