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應該為國捐軀,但當你發現『國之不國』的時候,你的為國犧牲就是恥辱。」
這是在電影《華爾基利暗殺行動》中,由德軍上校施托芬堡(湯告魯斯飾)所說的一句話。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真身的程度,幾乎照足了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興亡史》。但電影拍得很緊湊,張力十足。儘管觀眾早已知道暗殺行動失敗,但仍會追看着劇情進展。
國家不像國家,因為它已不把人民的福祉與生死存亡,置於掌權者的利益之上了。獨裁者希特勒的野心,主導了納粹德國。他以「國家」的名義號召軍人為國捐軀,但捐軀不代表能為國家帶來榮譽,帶來的只是恥辱。
希望香港的愛國人士都去看看這部電影。當然,我指的是真正愛中國的人民與土地的人士,而不是藉「愛國」謀取政治或經濟利益的政治投機分子。
愛國主義,在西方文明社會,幾乎已被視為保守主義的代名詞。最早對「愛國」提出質疑的,是將近一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羅素。他在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就說過:「愛國就是為一些很無聊的理由去殺人或被殺。」他積極宣傳反戰思想,鼓吹「CO」(以良心為由拒絕從軍)。在幾次反戰演說時,都遭到民眾暴力攻擊。劍橋大學要求羅素選擇交罰款一百一十英鎊,或自願解聘。羅素選擇了解聘。殺人與被殺,是極而言之的說法。潑糞、渾駡、肢體對待,是現代版的演繹。
其實,中共的老祖宗列寧,在俄國革命時也反對愛國主義,他說過,「每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愛國主義的破旗就又散發出臭味來。」當然,掌權後他就變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