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萬零一夜》贏八獎 辛潘稱帝 琦溫絲莉封后<br>奧斯卡變天講平等

《一百萬零一夜》贏八獎 辛潘稱帝 琦溫絲莉封后
奧斯卡變天講平等

八個金像獎,九個演員,交織了印度6,500萬貧民窟居民的故事。《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Millionaire)周日晚成為在美國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大贏家,創造低成本製作奇蹟,更象徵了奧斯卡變天了。當美國有了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BarackObama),今屆奧斯卡也掀起新作風,一改「排外」作風,傳遞出平等、全球化和種族平等的訊息。

由英國片廠和編導拍攝的《一》片,故事背景和演員來自印度,故事以孟買的亞洲最大貧民窟達拉維(Dharavi)為背景,男主角澤牟(JamalMalik)為從火坑救出青梅竹馬孤女拉蒂卡(Latika),參加《百萬富翁》電視遊戲,到最後一題遭質疑作弊,回憶他倆跟哥哥沙林(Salim)在貧民窟際遇。三個角色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由九名演員分飾,他們前晚都出席了頒獎禮。

小演員一家八口住垃圾堆

當中兩位小演員,來自城西市郊貧民窟班德拉(Bandra)。飾演童年沙林的10歲男孩伊斯梅爾(AzharuddinIsmail),爸爸傷殘,住在膠帆布搭成的帳篷內,家中只有發霉的毛氈,老鼠亂竄。飾演童年拉蒂卡的9歲女孩阿里(RubinaAli),爸爸患肺結核,爸爸媽媽打散工,一日收入只有50至100盧比(8至16港元),一家八口擠在垃圾堆旁的小木屋,媽媽小屋內接受外國傳媒訪問要撥蚊子。
印度貧民窟的孩子,演出印度貧民窟的孩子,演回自己,自然逼真,讓《一》片更牽動觀眾情緒,感動人心。但拿奧斯卡,始終叫人嘖嘖稱奇。英國《獨立報》甚至不少影迷在奧斯卡前夕都會說,按以往慣例,奧斯卡怎會不頒給荷李活大片,而頒給與美國人何干、講印度貧民窟的低成本製作?但地球是圓的,世界會變的,奧斯卡都會隨時代變遷、政府社會氛圍改變。
奧斯卡頒獎禮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1927年設立,最初只為推廣荷李活電影,無所謂排外不排外,但奧斯卡之前80屆大贏家一面倒美國。三年前華裔導演李安的《斷背山》叫好叫座,結果在奧斯卡大熱倒灶,有指李安是外來人,也有指同性戀題材太敏感,令他意氣難平。但奧斯卡被指大美國、排外,又多一種口實。

《一百萬零一夜》橫掃奧斯卡八獎,一眾演員以至印度貧民窟居民無不興奮歡呼。

奧斯卡評審反映時代的轉變

但奧斯卡的評審,從來反映了時代的轉變。1970年代,總統竊聽的水門案和越戰的泥沼,令美國人迷失內向,結果《洛奇》及《克藍瑪對克藍瑪》等美國本土拍攝製作抬頭,獲選為最佳電影。到1980年代列根上台放眼世界,最佳電影的題材也變得國際化,如《甘地傳》和《末代皇帝溥儀》等。
如今,隨着美國人連首位黑人總統都選了出來,箇中平等、全球化和種族融和的訊息,同樣在今屆奧斯卡進一步展現出來。結果,講印度貧民窟小子一夜致富、勇救佳人、為窮人燃點希望的非我族類電影,在拍得出色叫好叫座之餘,橫掃今屆奧斯卡。而且,影后琦溫絲莉是英國人,最佳男、女配角希思萊杰及彭妮露古絲,則分別來自澳洲及西班牙,不再一面倒美國演員,又是奧斯卡新精神的一種體現。
而影帝辛潘雖是土生土長美國人,但當李安《斷背山》飲恨奧斯卡,辛潘卻能成為首位憑《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那替同性戀者爭取權益的電影題材的奧斯卡影帝。儘管奧斯卡頒獎禮會場外,是反同性戀示威者的喝倒采,但辛潘領獎時卻不忘說要"equalright"──平權。
琦溫絲莉也憑敏感兼爭議性大的納粹題材電影《讀愛》(TheReader)封后。《讀愛》中,琦溫絲莉飾演納粹女魔頭,在集中營執行死刑,但電影從女魔頭心路歷程出發,引起爭議。破禁之作,正正反映今屆第81屆奧斯卡真破禁了。
美聯社/路透社/英國《每日郵報》

今屆影后琦溫絲莉及最佳女配角彭妮露古絲分別來自英國及西班牙,而辛潘則憑替同志爭取權益的電影題材封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