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雲 打工仔
每逢出現經濟危機,都是政客要求派錢、增加開支的原因。聽說今年還會有財政盈餘,政客就更加大力度要求派錢了。
某甲說,香港不行了,要「刺激消費」。其實人只要一息尚存,都不免要消費,「刺激消費」即阿媽係女人,廢話也。但由於那位某甲,是個高官,一言既出,竟引來乙丙丁跟風,人人爭相說刺激,市民驚覺高官水平之低,算是被「刺激」了。而刺激方法,竟然是甚麼消費券,甚至隨後有人要跟政府分身家,可說是未「刺激消費」,先刺激心智,心血少的,會被激死,繼而增加棺材的「內需」,議員們成功「刺激消費」……
派消費券又或者如某團體要求政府分身家等派錢建議,只會浪費銀彈兼嚇走消費。
讓我粗略把香港消費者分成兩類人:失業人士和打工仔。先說失業人士,工作已失去了,而且大部份企業正停止請人,失業人士不知何年何月才可重投勞動市場,派錢給他們,他們只會將之儲起,或取代本來應花的消費,對整體刺激經濟完全無作用;更會令仍有工作的人,害怕政府今天先使未來錢,要在將來稅收中抽回,更不願意消費。
平分外滙基金損穩定
對打工仔來說,往年年尾有雙糧,當中意義在於交稅。今天打工仔減少消費,除了是由於害怕失業外,還有下年度要交的稅,年尾未必能用雙糧和花紅抵銷。從市面看,今年大部份企業都會盈利下跌,是守業年,相信未必如往年般豪爽派年尾雙糧,更遑論花紅。花紅、雙糧有被取消的危機,打工仔惟有早作準備,減少部份消費,儲起來準備下年度交稅。可以說,稅,是我們打工仔放膽消費的絆腳石。
分錢人人有份,不但未能針對問題,更是浪費港人多年辛苦儲下的儲備,將來是要還的,就是要多交稅,打工仔得知未來幾年要多交稅以填補今天所派的錢,反而影響打工仔們消費的情緒。當中分身家的建議,還計劃從外滙基金中拿出來平分,難道他不知這只會破壞港元的穩定性嗎?港人分了少少錢,但隨時銀紙變廢紙,反輸身家,倡議者的用心真惡毒!
亂起基建已蝕保養費
此外,也有人說要增加開支,亂起基建。這個建議同樣會帶來加稅的陰影,而且基建起好後沒有人用,光蝕保養費,已是個無底黑洞,將來又是市民還。想到之後幾年的「綠信封」,試問今天還會有心情消費嗎?再講,如果基建那麼有用,日本早就走出衰退,不會像今天般衰足二十年。
高官、議員們只會刺激市民,不懂刺激消費。若今年政府仍有盈餘,想要刺激消費,那麼與其把錢浪費掉,倒不如把多餘的儲起來,往後收少一點稅。拜託,不要亂花,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