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盲流是中國大陸過去對出外謀生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貶稱,他們到處流竄,沒有固定居所,那裏有工作,那裏就是暫時的家。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被都市人視為賤民的農民工,其實是經濟成長的脊梁。如今,在洶湧而來的經濟衰退潮中,他們顯然又要成為被社會遺棄的人。新一波的失業潮,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民工。他們仍會像以前一樣默默的忍受、犧牲,還是會站起來要求他們的生存權、工作權?社會矛盾是否會因這一波失業潮而激化,衝突騷亂的可能性是否會升高,目前還難逆料。
料達五千萬人失業
中國失業人口的統計,顯示這一波失業潮來得迅而猛。去年十一月以前官方統計的失業率是百分之四點五,去年十二月中國社科院發佈的調查證實,到去年十一月底,已有五百萬失業的農民工返鄉,約佔農民工總數(一億兩千萬)的百分之五,加上城市失業人口和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實際的失業率應是百分之九。中央財經小組根據一月中以前的調查公佈的失業人數是三千六百八十萬人,如果再加上今年新失業的農民工和城市失業者,以及可能找不到工作的半數大學新畢業生(約三百萬人),到今年年底,失業人口預計將達到五千萬人。這個數字是三十年來未有的。總的趨勢是工業生產的增長率迅速減緩,出口急遽下降。官方的救急振興方案中,公共建設的投資可能遠水救不了近火,失業潮又抑制了民眾的消費意願,不易達到擴大內部消費需求的目標。政府調降利率和降低企業稅與房地產交易稅,可能緩和經濟下滑,但效果有多大,仍難預測。
在官方的樂觀自信口吻背後,實際的情況其實相當險峻。有財政盈餘的地方政府,如廣東東莞,去年十月十一月已經提前當了聖誕老人,替倒閉的企業墊付欠薪,以平息農民工的怨憤。但小企業仍因出口定單下降和前一時期的政府高稅收和提高工資標準等因素,源源不斷的倒閉。當然,政府靠財政盈餘來補貼生活的能力,也許可以維持兩年到三年,到時候全球景氣好轉,便可度過難關。失業大軍雖不至引起大規模的社會動亂,在這段期間,累積已久的民憤隨時會找到宣洩口。社會安定的代價是甚麼?靠軍警鎮壓來維持秩序,就能夠建立「和諧」社會嗎?在解決失業問題的同時,若能消除一些引起衝突的因素,就可減少應付騷亂所需的社會成本。
黨政分家掃除障礙
目前內地社會最大的不滿是吏治腐敗,中共黨官在黨的保護傘下,毫無問責可言。這在四川震災的豆腐渣校舍和毒奶事件的處理上,已表露無疑。司法不能獨立,失職官員安然過關,雖有紀檢委和反貪局的存在,也不能發揮甚麼作用。貪腐問題是「和諧社會」的毒瘤,也只有走上司法獨立才能割除。但黨政若不分家,黨就是司法獨立的最大障礙。要懲治貪官,整頓吏治,就不能不在這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