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通縮年代應如何投資股票? - 張敏華

投資名言:通縮年代應如何投資股票? - 張敏華

最近中國公佈今年一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只錄得按年1%的增長,遠較去年同期7.1%為低。回看近期環球多個主要經濟體系,通脹數據大部份有跌無升,反映物價升勢不但急速放緩,甚至出現降價的風險。花旗分析員預期,今年在環球經濟衰退的影響下,美國、日本、中國和香港均無可避免有機會走進通縮。通縮也會成為今年投資者面對的重要風險。

這是二次大戰以來,首次出現多個經濟體系同時面臨物價大幅下降。對消費者而言,如果預期物價會越走越低,自然會有「遲一點買也不遲」的心態,降低購物的迫切性和私人消費的金額。這個心態,會影響到零售商、批發商、甚至生產商補充貨源(Re-stocking)的進度,直接影響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企業盈利下調,自然不利股巿的短期表現。對其他資產類別,包括房地產的造價也會構成壓力。
傳統智慧認為,買股票可有助對抗通脹,那麼在通縮時期內,便表示不應買股票呢?相信投資者最擔心的是,一旦通縮失控,不但經濟會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下滑,股巿也會出現非常痛苦、歷時多年的熊巿,甚至出現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和1990年代的日本「迷失10年」時期。

物價下降壓力料漸減

花旗分析員認為,現時的通縮情況尚算受控。在各國政府大力推動財政政策,大灑金錢刺激經濟下,可望抗衡經濟衰退的部份負面影響,同時或會降低通縮失控的機會。我們預期,今年環球經濟或只會出現溫和而短暫的通縮情況,明年物價下跌的壓力會逐步消退。通縮情況或會跟美國1949年和1954年相似,當時美國標普500指數在1949年上升10.5%,而在1954年上升45%。
至於香港的情況,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也曾經歷通縮,自1999年起物價連續下跌6年,累計幅度達12%。可是,並不是通縮周期,每年股巿均下跌。由於股巿往往是走在實體經濟之前,在通縮期正式來臨之前兩年,股巿已錄得三分一的跌幅,在通縮期完結前2年,港股已率先重拾升軌,錄得雙位數字的年度升幅。在香港長達6年的通縮期間,港股反而累積升幅上升42%(見圖)。

通縮周期股市未必跌

花旗認為,不論是通脹或是通縮,主導股市表現的還需看經濟、企業盈利、估值和派息率等因素。現時環球股巿股價對賬面值是1.4倍,派息率是3.8%,跟過往的通縮期相比,屬中性水平。所以投資策略仍建議以防守性作主導,多考慮議價能力高、銷售量穩健而借貸水平低的企業。於整體物價下調之下,教育、衞生用品、健康護理等行業議價能力相對較高,或有助保持盈利能力。至於香港股巿的賬面值則已降至0.9倍,派息率則有4.8%。投資者可以考慮以分段吸納的方式,一方面控制注碼風險,同時可以部署捕捉日後資產回漲的投資機會。

張敏華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