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不識收藏,如今更缺乏成為一個收藏家的條件,但多多少少也能了解收藏家的心情,物與人、人與物、得與失之間的苦與樂,失之交臂擦肩而過的悵惘,望洋興嘆的無奈,被譏玩物喪志猶在其次,為心頭所好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迷程度,則非常人所能想像。
收藏當然是一種懷舊情結,正如這本《硯林逆旅》的作者我堂所云,他所關懷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美麗,他也說收藏是一種安慰,案頭古玩,身邊古硯像是病榻旁的鮮花(此說則令我失笑,君不知鮮花會枯萎凋謝,古物古玩則不但能保值、增值,易手後也還是存在)我堂收藏古硯的歷史不過十幾年,是一位生長於白山黑水間的東北人,也是一位圖書館研究員,既是文人,愛硯本不足怪,但鮮有像他這樣一條心只玩硯,為了一方看上眼的硯肯傾囊相就,甚至不惜舉債以求,愛硯愛得難以割捨確實少見。
老實說,讀他的收藏經過始末,可以知道那些也不完全是精品,大部份是古玩市場、地攤偶拾,更有不少真假莫辨、身份不明的硯,都是他乘著工餘之暇,犧牲假日,以他的用功之勤,四處尋訪請教,不斷查証古籍,矻矻以求,竟能沙中掏金尋到寶,這也是日子有功,加上難得的際遇吧,畢竟有太多寶物是可遇不可求。
這一本圖文並茂的《硯林逆旅》,非常好看,內容也盡顯出作者平實坦率的性格,充份表現出一股東北男兒的豪邁、耿直、不畏艱辛,不怕窮的傻勁,好人緣、好妻子、好師友的支持更成為他莫大的助力,也為他的收藏生涯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其中最大的收穫也許是在鍥而不捨的追求中,埋首於古籍古書,尤其在硯銘的考據方面,有了特別心得,本來古硯在人們印象中只是黑灰的石頭,作者筆下卻見色彩繽紛,譬如端硯的紫就出現所謂青紫、赤紫、深紫、淡紫、紫偏青、青偏藍,端硯的種類形狀也千奇百怪妙意橫生,看來《硯林逆旅》作者的際遇實在並不逆,走著走著竟讓他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可謂皇天不負苦心人。
吾人的心靈意境節操或日常情緒不免因書籍的潛移默化,而收藏家的愛物心態中,那年深日久的一往情深,何嘗不是因一泓石、一片瓦、一方硯,在那斑駁的墨銹與參差的裂痕中把玩摩娑,端石一片可磨千年,研墨萬斛,以文字傳。殘硯遺珍中,誰說不能培養出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