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失業率飆升,社會出現「家家有白燕,滿街張活游」的人心惶惶情勢,市民對下星期三發表的新財政預算案的期待,相信如英首相白高敦所說,是要給人民「實質的立即援助」,以及「實質的未來希望」。
「實質的立即援助」,是財爺在多次諮詢會上聽到的市民要求,就是「派錢」(或消費券)。當然不能解決根本的經濟問題,但聊勝於無,至少可在心理上起一點紓緩作用。「實質的未來希望」,就是創造就業,但對市民來說,政府投資基建有點遠水不救近火,「未來希望」的未來,稍嫌遙遠。
在人心惶惶的社會氣氛中,政府最需要做的是穩定人心,其中不僅要用言語,而且要用行動,表現出從特首到高官,對市民的困厄與惶恐,都有感同身受的真正關懷,並願意共度時艱。很可惜,特區政府無論言語與行動,兩方面都欠奉。
近來,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向人民直接講話,講經濟困厄不會立即解決,但已向解決的道路邁步。儘管證券市場對政府救市計劃信心不足,奧巴馬仍不斷講話鼓舞人心,言詞間更流露他對人民困厄的「肉緊」。在上月的就職典禮上,他呼籲「每個美國人,都要對我們自己、我們的國家和世界負責」,這是「做公民的代價與承諾」,「是我們信心的泉源」。「我們不掉頭,我們不畏縮,放眼未來,有着主給我們的恩典,我們帶着自由的禮讚向前進……」。
也許你會覺得這只是一堆空話,但筆者有一位在紐約居住了近四十年的作家朋友,那天正好在香港,他就特意在凌晨看電視直播奧巴馬講話,第二天他對筆者說,雖然對財困沒有實際的幫助,但聽了奧巴馬的講話,心中也好過一些。
我們幾曾見過特首和高官直接通過電視向香港市民講話?不錯,春節有講,但那是不痛不癢的賀詞。此外,每年有施政報告,但那是對立法會議員講的。不像美國總統那樣直接訴諸「我的國民」。
直接訴諸人民,是自大蕭條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爐邊談話」之後,美國領導人的傳統。直接跟人民講話,你會想到講甚麼話才會觸到人民心中的問題和困擾,你會盡量用人民能夠明白、可以接受的語言。你可以繞過國會的種種利益集團直接向人民「發功」。你在直接跟人民講話時,已不能不「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了。不訴諸人民,你永遠只會「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吧了。
一位朋友問:為甚麼中國、香港的領導人從來不直接跟人民講話?如果在汶川地震發生時,胡主席在電視上直接跟全國人民講話,效果不是比趕去災區視察,或由《人民日報》社論講一通道理更好?如果這幾個月曾特首直接通過電視告訴「我的市民」,儘管經濟有困難,但不要氣餒,要勇於面對,政府會用盡辦法幫助有困難的人。即使這是空話,但市民聽了也會好過些。更重要的,是顯示出政府明白市民的困境,掌政者的心,是在市民身上的。
奧巴馬上任第一天,就宣佈年薪十萬美元以上的白宮官員不得加薪,又禁止行政部門的在職官員接受說客的禮物;其後,他又宣佈,獲得政府資助的金融機構高層主管,最高年薪不得超過50萬美元。10萬美元,50萬美元,相對香港高官和企業高層的薪資,數目真是不多。
上周曾俊華在回答要求高官減薪時說,本港每年公共開支2000億元,相信「我哋嗰少少人工,應幫補不大。」
特首與司長比美國總統還要高的年薪,減一點是否「幫補不大」?若講到在公共開支中所佔比例,奧巴馬要求的凍薪與限制金融機構高層薪金,相對於美國天文數字的救市資金來說,更是滄海一粟了。但為甚麼奧巴馬不覺得「幫補不大」呢?正是因為他的心,跟困厄的人民連在一起。
我們的特首,我們的高官,他們有跟市民共度時艱的心嗎?還是,只顧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對市民連口頭上稍親切關懷的話也不懂得怎麼說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