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莉在北京 - Orville Schell

希拉莉在北京 - Orville Schell

OrvilleSchell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

希拉莉.克林頓正在中國訪問。美國國務卿首先出訪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決策十分明智,如果她在訪問中也能保持冷靜,或許會在本屆政府試圖重塑世界領導權的時刻,給奧巴馬政府帶來巨大的回報。
她的任務是建設全新中美關係構架,加強這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需要新的、潛在的共同利益保障。矛盾的是,氣候變化挑戰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開端。
中國政府不應低估希拉莉和奧巴馬在這個問題上的決心。正如她在紐約亞洲協會臨行致辭中所說的那樣,「在清潔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合作,帶來了深化美中總體關係的真正的機遇」。

為兩國合作搭舞台

公開承認美國「曾是歷史上溫室氣體最大的排放國」,她宣稱美國「必須領導削減有害氣體排放的努力,建設低碳經濟」。中國等這句話已經等得太久了。
因此希拉莉已經為在氣候變化挑戰領域,與中國探索可能的合作,搭好了舞台。中國方面的態度,將反應出兩國能在何種程度上將討論從理論推向實際,並穩定的雙邊關係。
迄今為止,中國方面都抱有一種等着瞧的態度,官員們等着看奧巴馬任命誰來與中國打交道,以及新派來的使者會說些甚麼。這種謹慎的態度是可以理解。但中國似乎沒有充分意識到美國局勢存在着多大的不確定性,以及對於新上任總統而言,幾乎所有問題都處在前所未有的變動之中。
中國有可能影響出自美國方面的政策。因為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希拉莉和奧巴馬就像「一張白紙」。在希拉莉訪問北京期間,是時候開始以一種從容但卻經過深思熟慮的方式,描繪美中所共同的未來藍圖。
在講話中,希拉莉引用了一個古老的中國成語「同舟共濟」:「雙方同坐在一條船上,一起平安渡河。」這個成語起源於一個古老的故事,即吳越兩國交戰的戰士發現自己在風暴中,共坐在一條船上,他們同意放下武器,共同渡河。用這個詞來比喻美中兩國目前的狀況可謂恰到好處: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被失去控制的經濟發展加熱到了危險的程度。
希拉莉提到西藏、人權和其他引起爭議的問題既不可避免,也不能算錯。但一切證據表明,她這樣做的背景是重塑美中關係,讓美中關係的核心問題變為合作。
因此中國領導人把氣候變化當作次要問題恐怕大錯特錯,更不要說是當作一個強加給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阻礙其經濟發展的問題了。中國應當響應希拉莉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呼籲,這個問題可能給中美關係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向領導人提供機遇

在思考這個轉折點的時候,中國領導人應該意識到美國外交政策的可塑性有多大。儘管他們已經習慣於把美國看作佔據支配地位、總是對別人發難的「大國」,但目前的現實是,美國不僅選出了新的總統,而且也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這不是布殊政府留下的中美關係爛攤子,而是向好的方面轉化的可能性從沒有像今天那麼大。希拉莉的開放態度,以及她這麼早對北京訪問,為中國領導人協助對抗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機遇,這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挑戰,是一次共同的漫長探索。

ProjectSyndicate,2009。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