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警惕金融海嘯中的左派亢奮症 - 李平

蘋論:警惕金融海嘯中的左派亢奮症 - 李平

金融海嘯冲擊之下,美歐資本主義國家遍體鱗傷,自由市場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都贊成將銀行暫時國有化,中國的左派因此興奮莫名,批判改革開放的聲浪大升。他們當然有言論自由和著書立說的權利,他們的網站和書刊不應被封殺,但主政者不能不警惕這股左派亢奮症,特別是在下月全國人大、政協「兩會」舉行前夕,在下周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財政預算案前夕,尤應防範因過度的親民騷而陷入極左派的思維。
內地左派的金融海嘯亢奮症主要表現有三:其一,由中國受冲擊較小,推斷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由此否定改革開放,特別是否定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其二,在推出刺激經濟增長措施方面,認定中國的效率高過美國,也是社會制度優越性的表現;其三,要求政府推出更多均貧富的措施,包括向全民發放現金、消費券等。
這種亢奮症的依據似是而非。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現時的活力,不是因為國有而天生有之,恰恰是經股份制改革才後天具有。中國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昨日談及工行、建行、中行問題指出,這三大銀行通過股份制改革,「內部機制得到了創新,管理水準有了很大提高,贏利能力有了較大增強,資產品質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的確,中國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快過美國,未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7,800億美元計劃受到國會留難而一波三折。但是,一個國家的巨額支出完全不受人民監管,中國財政部及國家發改委迄今拒絕上海、北京的律師有關公佈投資詳情的要求,這豈是人民之福?有誰知道,究竟有多少資金被貪官中飽私囊?左派不是也質疑十大行業振興規劃的成效嗎?如果向民眾發放現金、消費券,那些居住在深山老林、看不到報紙和電視的農民,真的可以收到這份禮物嗎?
左派亢奮症在香港也有類似的表現。一些政黨和團體刻意炒作、力逼政府派發消費券,銀行審慎批出信貸受到的批評也被塗上意識形態的色彩。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就新一份預算案頻頻「走入群眾」,已引起財經界資深人士的疑慮,擔心這種親民騷,只會傷害維繫香港長遠發展的市場制度和理財原則。
受金融海嘯冲擊,失業率暴增,民間財富快速蒸發,打工仔誰不希望政府多派錢?弱勢社群和福利機構誰不希望政府多資助?大小老闆誰不希望政府多減稅?但是,主政者如果為取悅大眾以提高一時的民意支持度,勢必傷害社會的整體、長遠利益。宋代陳元靚在《事林廣記.警世格言》中留下「義不主財,慈不主兵」的古訓,就是希望主政者在理財、帶兵時能夠高瞻遠矚,莫因一時之義氣、一時之心軟,而放棄長遠的原則。
其實,陳元靚在《事林廣記.警世格言》已向主政者贈多一句:「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通俗點說,就是人在做、天在看。無論北京主政者向全國人大會議提交政府工作報告、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報告及財政預算報告,還是香港主政者向立法會提交財政預算方案,都應謹記陳元靚的傳世古訓,莫為私心而犧牲公眾利益,莫為眼前掌聲而犧牲社會長遠利益。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