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全球首創<br>藍牙技術遙控心臟起搏

瑪麗醫院全球首創
藍牙技術遙控心臟起搏

【本報訊】手機的藍牙概念也可應用在治療心臟病上,瑪麗醫院一項全球首創的無線心臟起搏研究,令心跳過慢的病人毋須再植入傳統的有線起搏器,減低導線在心臟斷裂或發霉引致細菌感染或發炎風險,日後只需將超聲波發放器如藍牙般「對啱頻道」,即可隔空發放訊號遙控心臟內的小型晶體,在心跳太慢時發出電波矯正,訊號更不會被干擾。 記者:鍾麗霞

本港每年約有1,500人要植入心臟起搏器,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李麗芬醫生指,傳統的心臟起搏器需依賴導線連接心臟,起搏器會放置在鎖骨附近位置,連接的導線則沿血管進入心臟,導線負責傳遞訊號,一旦探測到心跳過慢,更會發放電流,刺激心臟回復正常跳動。但導線有可能損耗及斷裂,增加病人細菌感染風險,導線植入五年內出問題的比率達2至16%,平均壽命也只有15至20年,舊導線失效後通常會留在體內,病人需放入新導線,但適合放置導線的位置會越來越少。
醫學界近年也致力研究無線心臟起搏技術。瑪麗醫院於06年起進行全球首項無線心臟起搏研究,原理是將超聲波轉化為電能,將一個代替全統導線的晶體放入心臟,另一個超聲波發放器則植入皮下,為免訊號受干擾,可利用手機的藍牙技術,將發放器及晶體「對啱頻道」,就不怕訊號出錯,晶體位置也不似有線起搏器受限制,可根據病情選擇最合適位置,令心臟收縮更接近正常心跳。

10名心衰竭患者參與

該院第一期研究有12名心臟功能正常的病人參加測試,參加者先將實驗用起搏器放入心臟,再連接及啓動傳統電力起搏器,記錄心跳數據,關閉後,再啓動體外的超聲波發放器,再次記錄參加者的心跳數據,比較兩組心跳數據,發現並無差異。第二期研究則有10名心臟衰竭患者參加,證實無線心臟起搏技術可應用於需要雙心室起搏的病人。
另外,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最近批准結合鹽水灌注及傳統導管消融術的嶄新療法,應用於治療心房纖顫。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教授謝鴻發指,以往單獨使用導管消融術破壞引致心房纖顫的心臟組織,容易因過熱等問題導致併發症,但在手術過程中加入噴射鹽水降溫,可將手術的成功率提升至七、八成;服藥後仍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及年輕患者均適宜接受此手術。

無線心臟起搏技術包括一個超聲波發放器,一個放置心臟內的晶體接收器;晶體需用導管放入心臟。
李麗芬醫生提供圖片

無線心臟起搏小檔案

使用病人:心跳過慢患者
原理:皮下植超聲波發放器,發放訊號遙控心臟內晶體,發出電波刺激心跳
試用病人:10名心臟衰竭患者
優點:在心臟任何位置進行起搏,心臟收縮更自然,可減手術風險及併發症
臨床應用:預計3至5年後大規模臨床應用
資料來源:李麗芬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