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俄羅斯宣佈,雙方達成石油管道合作協議。這份協議,頗令國際能源界意外,而協議背後有中俄兩國極深的國際戰略考慮,不僅反映了中日之間的能源爭奪戰,以中國暫勝第一回合結束,也反映了中俄關係的實質轉變。為甚麼中俄經過十多年談判,突然達成管道輸油協議呢?
穩定供應 路線安全
根據「貸款換石油」協議,俄國的油公司及石油管道公司,向中國借入二百五十億美元,年利率六厘,用來興建一條連接俄國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和中國大慶市的石油管道(安大線),從二○一一年起,每年向中國輸油一千五百萬噸原油,為期二十年,油款作還貸之用,油價則按市價計算。
很多人都問,這份協議對誰有利呢?表面上,中國交付了天文數字的押金,回報率偏低,還要按國際油價支付油款,似乎讓步過多。不過,中國得到回報,不僅是穩定的原油供應,還有一條安全的供油路線,可以繞開危險的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戰略及地區安全上,收穫甚豐。
這條西伯利亞至中國大慶的石油管道,早在一九九四年江澤民和葉利欽時代已展開談判,但好事多磨,十多年來經過無數回合的談判,雙方領袖還簽署了不下十次能源合作備忘錄,都無法落實。原因很多,首先是造價、誰來支付,然後是油管的走向,○三年日本提出向俄方提供數十億美元貸款,以換取俄方優先將油管伸延至太平洋港口霍納德卡(安納線),令中俄管道徒生波折。今次率先與俄方簽訂安大線的協議,可說先勝一仗。
更重要的是,俄國國內本來有強大聲音反對興建中俄石油管道,以免養虎為患,擔心日後中國強大,反向俄方提出要回那逾百萬平方公里、滿清時代陸續喪失給俄國的領土。不過,中俄之間簽署了邊界協議,連黑瞎子島也交還中國,變相令中國今後無法提出要回領土的要求,這方面的阻力大減。
石油戰略 各取所需
而且,俄國的石油公司飽受金融海嘯及石油價格大跌的打擊,急需大量資金去還債,月初就曾向俄國政府請求七百八十億美元的借款。現在中方願意提供二百五十億貸款,俄國油公司又怎能拒絕呢?
當然,俄國當局樂見其成,原因是俄國的石油出口戰略,正由歐洲轉向亞洲,現在連接中國的安大線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應是日本人的安納線。這些管道,正是配合普京的石油戰略轉移。協議嘛,各取所需才可以達成的,因此,中俄雙方在特定的時空,確實簽訂了一份雙方都有利的石油協議。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