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學家真的發明了「忘憂藥」,你說是好事呢,還是壞事?
所謂忘憂,必先有「憂」事發生,只是不想縈繞心頭,要將之忘卻。但「憂」事卻是一件史實,確確實實發生過了。
一個人服了「忘憂藥」,不知是可以自主選擇,專挑自己想忘的「憂」事忘記?還是好像投胎前喝了孟婆茶,不管好事壞事,只要是自身發生過的事,一概都忘記了?
若是後者,那等於老人癡呆提前來臨,或是得了失憶症,忘恩負義,認賊作父都無可厚非了。
一個正常人,大概不願這樣。
若是前者,吃了「忘憂藥」,有選擇性地去忘記一些事情,比如負心的情人,比如金融海嘯造成的損失,一下忘卻,像黑板粉筆字,一下子全部抹掉,腦子裏盡留下美好的記憶。
聽起來好像很不錯,但仔細想想,還是自己騙自己。尤其是金融海嘯的損失者,最好還要事先串通好銀行、債主,不要把身價落差的月結單寄到家裏,不要上門追債。總不成有明碼實價的賬目呈於眼前,一句不記得了就可了結。總不成債主上門追債,一句不記得了就可打發。
人都怕煩,人都怕憂,但煩憂本來就是人生的組成部分,世上哪有真正無憂無慮的人?分別在於憂慮多少而已。可以少一點憂慮,已是人生大願,豈還敢奢想什麼無憂無慮?
如果真有這麼一種藥,一不開心就吃,吃了就忘了不開心,還瘋瘋癲癲覺得特別開心,這種藥,是迷幻藥,叫「忽得」。好吧,就算不是迷幻藥,吃了讓人忘憂忘慮,再沒有不開心的事,那這人是不是就開心了呢?不一定。因為一個連什麼叫不開心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不知道什麼叫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