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普 文化評論人
今年情人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出席了一個財政預算案論壇,被年輕朋友們質疑:為甚麼香港問責高官和特首的年薪(三百五十萬到四百四十五萬港元),竟然可以超過美國奧巴馬總統年薪(三百一十萬港元);如果減薪兩成,每年即可省下大約一千六百萬港元。曾俊華回應說:政府每年公共開支高達二千億港元,自己減「少少人工,應該幫補不大」,而且美國和香港政府的薪酬是「橙同蘋果」的關係,不能直接比較。
高官薪酬由小撮人拍板
這種千篇一律的歪理,反映出許多高官都有嚴重的思維障礙。高官思維障礙症候群有一個很顯著的表徵:「裝聾扯皮」的言行舉止。年輕人的核心問題其實只得一個:你們這些高官值得納稅人給你們那麼多錢嗎?曾司長聽後,借題發揮,說甚麼「幫補不大」、「橙同蘋果」,簡直是答非所問,跟問題完全沒有交集。發問人想知道的是:一句到尾,你覺得值還是不值?他不但沒有正面回答,反而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的今天,還敢厚顏說這只不過是「少少人工」,何足掛齒,請大家不用再比較。這種心態跟「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恐怕只有一步之遙。
有這種思維障礙的高官,大多數會如同柳宗元筆下所描繪的臨江之麋般「至死不悟」,只覺得這是部份港人「憎人富貴」的表現。高官們很難明白香港市民批評他們坐領高薪背後的深層原因:美國總統奧巴馬年薪三百一十萬港元,英國首相白高敦年薪二百九十萬港元,就算如此高昂,也符合公平正義,因為他們是民選的,他們的薪酬水平也會受到民選的國會審議和監督,因此就算薪酬再高,也已事先取得多數人民的授權,所反映出來的是「官權民授」、「官錢民授」的程序正義。然而,香港特首和高官的薪酬,都是由他們這一小撮人拍板,無論水平如何,納稅人也只得乖乖聽命,哭笑不得。米缸是高官管的,高官卻不受市民管,整套正義體系也就因而穿崩,剩下給香港人的只是一個掏空法治的法制社會。
在目前非民主的體制下,有何臨時救藥?讓高官的薪酬與他們的表現掛鈎!畢竟這種建議並非筆者首倡,而是七年前董建華政府的傑作。當年一月,港府曾考慮引進浮動薪酬制,以加強政府官員積極性。當時的專責檢討公務員薪酬架構小組成員、現任行政會議成員的張炳良建議:港府可先在首長級公務員試行浮薪制或薪酬幅度制,而浮薪最多可佔基本薪酬三成,以拉闊「醒官」和「庸官」的薪酬水平。當時身兼薪常會委員的楊孝華認為,適當地對高官引進薪酬與表現掛鈎的機制,有助提高主動性。
建議隨民意得分率減薪
高官問責制後來推行,上述建議當然也應同樣適用於特首與各高官,理由完全相同。不過,筆者認為上述人士所提出的標準還是太保守,因此有以下建議:評核問責高官的表現水平,宜以港大民意調查的每月得分為準,以其作為高官每月薪酬的具體折扣率。目前特首和高官的民意支持度,一般徘徊在四成到六成之間,如能把建議落實,等於大約可將高官薪酬大幅減半,每年節省一筆可觀的公帑,況且也毫無流失「人才」的顧慮。這種做法完全符合《基本法》,更能在體現「官權民授」前,率先落實「官錢民授」,而許多內地中央和地方官員看後也會笑不攏嘴,與香港市民齊歡唱,同慶賀,營造和諧,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