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經濟前景欠佳,失業情況惡化,特區政府打算在將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促進就業的新措施。其中一項可能的新猷是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一年的特殊現金津貼,讓企業更樂意、更願意聘請這些新畢業生,或至少讓他們當一年實習生;有關津貼額大概每個月二千至三千元。換言之,企業若果打算以八千元聘請一位新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實際的開支只是六千元。
從理念上看,提供現金津貼當然可以鼓勵企業增加聘請大學畢業生,令他們在五月畢業後較容易找到工作。但從實際的經濟效果及長遠的影響來看,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特殊津貼對其他上班族不利及不公平,並可能加劇那種事事倚賴政府的文化。
應該看到,剛畢業的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是社會花費了大量資源、時間、金錢培養的人才。單單以三年大學計算,社會花在他們身上的開支已是數以十萬計。學校、教師、學長、家長為培育他們所付出的心血、時間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大學畢業生已得到社會最大限度的支持,得到社會賦予的最好裝備,他們理應有能力照顧自己,有能力為自己的將來盤算及作準備,特區政府有甚麼理由及需要為大學畢業生再操心,甚至為他們提供額外的就業補貼呢?
從客觀上看,新畢業的大學生是勞動力市場中最有競爭力的一群。跟中學畢業生、預科畢業生或副學士課程畢業生相比,大學畢業生的學歷、語文水平有明顯優勢。跟已畢業好幾年的大學生或已三、四十歲的中年上班族相比,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甚麼包袱,沒有多少財政或家庭負擔,薪酬要求比較低,比較流動及願意接受新挑戰。也就是說,新畢業的大學生比絕大部份因經濟低迷、因剛畢業而要找工作的人對僱主更有吸引力,更容易找到入職機會。政府有甚麼需要再為他們提供額外的財政援助呢?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種特殊的就業補貼會扭曲勞動力市場,令其他求職者如中學畢業生、副學位畢業生或中年失業人士難以找到工作。
試想想當企業可以用比市價低的薪酬(因政府津貼了二千元或三千元)聘請大學生擔任同樣的見習工作時,他們怎麼還會考慮聘用中學畢業生、副學位畢業生或中年失業人士呢?政府的補貼不是變相令競爭更不公平,令競爭力較差的人處境更惡劣嗎?
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補貼還有一個壞處就是增強事事倚賴政府的心態及文化。新畢業的大學生最需要培育的是自主、自立及創新的能力。要培育這些能力只能靠現實生活的鍛煉,只能靠自身努力,只能靠總結失敗及碰壁的經驗。求職的困難,面對職場的強烈競爭就是讓他們成長自立的寶貴經驗。
現在特區政府卻要為他們提供補貼,變相令他們避過市場的競爭。這怎麼能培養他們逆境求變、求存、求新的能力呢?這不是鼓勵他們往下來事事向政府伸手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