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亦華 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員
日前,掌握大學資源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正式否決了教院正名大學的申請,反對原因不外乎「單一學科」、「質素成疑」等數年前早已被駁斥的陳腔濫調,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多年來,教院的大學資格總是被教資會多番質疑審查,然而又有誰真正了解教資會的背景?
不聽話沒糖吃
教資會承襲於英國傳統教育體制,主要職能是管理各大學的資源分配及運用。八十年代起,歐美各國認為教資會的存在毫無必要,只會浪費公帑,於是逐漸把資源分配的權力直接歸還給各國教育局,現時全球僅餘孟加拉、印度和香港仍然存在。然而,教育部門架床叠屋,浪費公帑的問題還是其次,由對教育毫無認識的商界精英掌管各大院校的生殺大權,才是教育界的最大死穴。
過去數年,教資會曾讓本港高等院校天翻地覆。○四年教資會提出要先扣起撥款百分之十,規定院校完全依隨教資會的分工要求,方可發回此筆被扣起的款項,以「不聽話乖乖地,就不給糖吃」的態度,肆意踐踏學者的尊嚴。及後,教資會又大刀闊斧地把不少「沒績效」的學系,如歷史學系、人類學系、日本研究系等強行停辦或合併,及後因日皇明仁頒發最高榮譽獎狀給一位日研系教授,才令後者倖免於難。
商業手段掛帥
早有學者指出,教資會的運作理念多以商業經營的手段掛帥,講求短期投資及回報。究其原因,在於其高層均由毫無教育背景的商界人士所擔任。前教資會主席林李翹如女士是三十多年前的法學博士,歷任恒生銀行、香港電訊高層;現任主席查史美倫女士亦是法學博士出身,是金融界精英分子,曾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為何兩位未曾踏足課堂的「精英」,竟能掌握香港高等教育命脈?這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認為教育的功能在於為社會培養合適人才,因此由商界精英掌握教育理所當然。可是只講供求,不講教育理念的商界精英,會否懂得尊重「下屬」的不同專長?現時香港教育局與各大院校校長一向緊密聯繫,是否仍需要教資會作中間人,讓眾多教授犧牲尊嚴,乞求一點嗟來之食?筆者認為,這些「審查者」的資格比起教院,更需要被社會嚴格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