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瑪麗醫院再有一名病人感染常見於麵包的毛霉菌後死亡,但死者沒有出現毛霉菌病徵,糞便樣本也找不到霉菌,直至死亡後才在腹水樣本中發現毛霉菌。該院至今累計有三人死亡後驗出有毛霉菌,但該院及衞生防護中心仍未能調查出爆發源頭,需繼續暫停骨髓移植,至今積壓七宗等待進行移植手術的個案。
瑪麗醫院昨晚公佈一名42歲患末期淋巴癌的女病人,於上月26日因淋巴癌惡化入院接受化療,至昨日凌晨逝世,院方在病人約20個體液樣本中,發現其中一個樣本含有腸道毛霉菌。
骨髓移植中心主管兼香港大學血液及腫瘤科講座教授梁憲孫指出,該名死者入住血科病房,淋巴癌病情控制未如理想,但沒有出現毛霉菌病徵;早前為血癌及淋巴癌高危病人篩查糞便樣本是否含菌,這名病人也檢驗不到帶菌,故沒有接受抗毛霉菌藥物治療,直至昨日死亡後,才在其腹水樣本找到毛霉菌,現時未能確定死因是否與毛霉菌有關。
另兩人病情危殆
至於早前在該院接受毛霉菌治療的五名病人,包括兩名已出現病徵的血癌患者,其中一人癌症無法控制,另一人則因骨髓移植後出現併發症,兩人情況危殆;另一名兒科病人正在康復;兩名沒有病徵但糞便樣本含菌的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後情況穩定。
梁憲孫表示,該院會繼續暫停骨髓移植手術,但現時已有七名病人找到合適骨髓,並已完成所有檢驗程序,正等候移植中心重開。
該院在上周公佈兩名病人感染毛霉菌後死亡,醫管局要求各院追蹤病例,先後發現聯合及瑪嘉烈醫院分別有一宗死亡個案。衞生防護中心曾到瑪麗醫院調查,但未有結果。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表示,再有病人死亡,顯示醫院低估事件嚴重性及化療藥物太強,醫院一直以為只有未經高溫消毒的預先包裝食物才令病人感染;但近期天氣非常濕潮,病房隨時滋生毛霉菌,令病人服食的藥物及已消毒的高溫食物也帶菌,院方在未能進一步提升感染控制措施前,應停用現時強勁的化療藥,以免藥物殺傷力太強,反增加感染毛霉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