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羅斯福1933年推行的所謂「新政」,普遍認為,是帶領美國經濟從大蕭條中起死回生的主因,但有歷史學者指出,時至1937年,仍有人因抵不住飢餓而自殺。那已是「新政」推行後的第4年,經濟仍然毫無寸進,連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也揶揄美國,好像已經忘記了經濟可如何增長。
政府救市太短視
「新政」旨在以政府干預,為受到1929年股市大崩壞而嚴重打擊的經濟,帶來新機遇。不過,1933至1940年失業率仍高居不下,遠超10%,7年不是短時間。大興土木──建公路、橋樑和學校的工作,由於技能要求不高,相關的工資也偏低,所以,除了失業人口眾多,有工開的薪資亦不足以餬口。再者,工程令國家財政出現赤字,政府的「救市」力度惟有時鬆時緊,不可能無限度地派糖,而政策的鬆緊,多是為了應付政治需要,例如總統大選,令人民生活無所適從。
最初以為,政府的投資是挽救信心,在商界也有帶頭作用,但有歷史證據顯示,政府排斥商界的態度日深,打消美國和外商的投資意欲。例如,在電力行業,官僚為推行預設的工作目標,竟然限制私人的競爭對手發展,包括立例限制它們融資,結果,政府與民爭利,抑壓了新企業的冒起,而那些企業才真正有機會帶領經濟復蘇。
大蕭條之所以禍害深遠,是它年復一年的持續性。持續的因由眾說紛紜,但少人關注以上的觀點,就是政府只着眼於短期的經濟刺激效果,忽略了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最終導致經濟復蘇姍姍來遲。
防保護主義興起
日勤認為,中國今日的經濟發展里程,與20至30年代的美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美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全球最大出口國,又是最大的鋼鐵需求國。中國今日面對的經濟挑戰不下於美國當年,分別只是災難觸發點──美國當年的是在本土,中國今日的在海外──即美國,但同樣面對隨之而來的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基建再多,也未必能扭轉亁坤。防止國際間興起保護主義,開放農地產權,以發展內部需求,更為可取,相信中央也在這些方面努力。
陸日勤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