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消費券不能解決消費信心問題 - 李怡

蘋論:消費券不能解決消費信心問題 - 李怡

在失業率攀升,經濟低迷的情勢下,自由黨再次促請政府發放消費券,以刺激香港的零售市道。
政府派錢或派消費券,相信大多數市民不會反對。但這樣做是否就能提升經濟,則是一個大問號。
台灣在春節前發放消費券,幾乎所有商戶均配合消費券作減價促銷──一般來說,台幣3,600元的消費券至少可買到定價4,000元的商品,生意大好。台灣當局原先估計,消費券會帶動2009年的生產總值有額外0.64%增幅,由於反應超乎預期,官方相信消費券對生產總值的貢獻可達1%。
在金融風暴之下,刺激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成為中國大陸最近提出的挽救經濟的招數。杭州、成都、南京這三個城市都向市民發了消費券,深圳也在考慮發放之中。農村地區,由中央政府撥款給當地政府,向農戶提供購買電視、雪櫃、洗衣機、手機的一定折扣。這些做法算是刺激內需的部份措施。
但在中國,消費券主要是幫到一些沒有多少錢消費的人,這就限制了它作為消費刺激手段的有效性。它沒有解決消費疲軟背後的真正問題:工廠倒閉潮和隨之而來的失業潮湧現,工資增長率低,社會保險體系嚴重缺乏。如果人們對未來的收入不肯定,可能遇到的醫療問題無保障,對退休後生活憂慮,那麼即使自己銀行戶口中有相當數量的儲蓄,仍不會隨便消費。
中國人很會計算。中國海關總署公佈,一月份出口額較去年同期下降17.5%,但進口額則較去年同期下降43.1%。進口下跌幅度遠大於出口,正反映國內需求下降。
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美國賓州大學「風險管理與決策過程中心」在上月中共同發表的「2009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東亞地區受經濟衰退衝擊的風險最高,尤其是新加坡、香港、台灣與中國大陸。
在香港,儘管高官不斷勸喻各企業不要裁員,但倘若不裁員以樽節開支,則企業自身難保的話,裁員就變成唯一選擇了。因此,估計香港失業率會繼續攀升。
面對這樣的經濟環境,市民應如何應變。美國網站Bankrate.com提出三大金錢守則:一,備妥緊急基金──以前專家認為備妥三至六個月生活所需即可,現因失業率節節上升,應備妥六至九個月生活費;二,盡快還清舊債──因物價可能下跌,借錢消費,不但要負擔利息,還買了貴東西;三,保住工作──確保工作表現傑出,對公司有貢獻,還要為一旦失業盡早搜尋其他工作機會,為此要擴大同業社交圈,互相交換情報。
2009年,鼓勵消費,超前消費,借錢消費,絕不是潮流。相反,在專家及網站歸納的美國2009年八大最新潮流中,節儉是其中一個潮流。消費券用的雖是政府發的錢,但多數人會自己附加一些錢買喜愛的東西,因此也是起着鼓勵消費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說,消費券主要具象徵意義。「我們都知道過度消費的後果,信貸危機就是個例子。」
企業與消費者信心低迷,是當前的經濟困境。消費者信心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職業前景不明朗,已有或感到會有失業減薪的威脅,因此對消費躊躇。消費券不能解決消費信心問題。根本的辦法是基建上馬,創造就業。而上馬的基建更要着眼於未來,如英首相白高敦所說,在這個時候,政府要承諾帶給人民「實質的立即援助」,以及「實質的未來希望」。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