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減低教學語言新政策為學校和學生帶來標籤效應,教育局不再將可自行釐定教學語言的班級稱為「彈性班」,改稱「可彈性決定教學語言」,中文中學聯會指無補於事,因「冇其形但有其實」。
中文班少三堂英語課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首次與400名中學校長,討論教學語言修訂方案。推行後將不再設中中和英中,但會將學生在校內分流,編入等同英文班的「彈性班」和中文班,會上有校長關注標籤效應,但孫明揚稱學生能力向來有差異,將此詮釋為標籤效應是不必要的,「十隻手指都有長短。」
當局提出中文班除英文科外,另最多額外25%課時可以英語授課。中中聯會主席葉賜添表示,學界一般理解這25%是依總課時計算,但當局在會上澄清,是在扣除佔總課時15%的英文科後,才撥出25%以英語授課,因而實際減至佔總課21%,約少了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