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十五歲少女懷孕,生下女嬰,「父親」只有十三歲,不明白記者問的「財政」(financially)是什麼意思,成為舉國笑談。
英國是西方未婚懷孕平均年紀最小的國家,美國也一樣。十五六歲就大肚,生下小孩,嬰兒車推着,三兩個年輕的未婚媽媽,在超級市場顧盼招搖,東摸摸一包尿片,西看看一罐奶粉,比較價格哪一種便宜,用香港八卦周刊的說明,明星女藝人這樣子,「流露着一臉幸福」,實際上很無恥。
因為父母年紀太小,沒有能力帶孩子。當嬰兒的父親還在沉迷電腦遊戲,母親在抽煙,一家人領綜援,住公屋,不要告訴我這個嬰兒長大後可能是另一個愛因斯坦,他只會跟隨不成熟的父母學壞,成為納稅人的負擔,不,他成材的機會等於零。
遍地都是未婚的年輕母親,因為英國有一個為十五六歲大肚生孩子提供方便的「文化環境」─左派當道,太多社工和「輔導團體」,社會福利派給未婚生子的小家庭:房子、免費教育、奶粉尿片,全都免費奉送。待遇如此優厚,何必讀書?不早一點大肚,才是儍瓜。
小孩這樣生下來,父母自然無力送寄宿學校,於是英國的政府學校辦得很糟,一班的同學,一半是新移民,另一半是未婚生下來的野種。教育出現分化,香港的政府高官和中產家長,孩子送英國讀中學,都送學費昂貴的私校,以免小孩跟草根家庭的小孩一起學壞,就是這個道理。
歐洲的情況好一點。譬如荷蘭,性一樣開放,女童未婚成孕的數字低許多。因為荷蘭的教育,令青少年不覺得以大肚生孩子為榮─青春期有許多奇趣,有待探索:森林探險,一起闖鬼屋,學習滑雪騎馬,青春期一定要獨身才好玩,一旦大了肚,青春期提早完結,就告別了人生一段最刺激的旅行。
荷蘭政府是這樣教孩子的,因為荷蘭人知道:自己的人口只有兩千萬,幾百年來,荷蘭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巨大,只靠優生,而不是像兔子一樣繁殖出數以億計的人口憑「消費」的GDP取勝。英國本來應該走荷蘭這條路,但十年以來,工黨政府拚命派錢,社工治國,左派的口水團體伸手攤派「參政」,幸好英國人夠鬼馬,把這套貨色也向遠東一些地區及時輸出,要死大家一起死。
青少年沒有性經驗,會受同輩恥笑,電視女藝員低胸,演唱會由一批壯男伴舞,撫摸擁吻。當然,性是神聖的,但配以過剩的性教育、綜援、派錢講權益,都是自殺行為。十五歲生下來的小孩,不會是「尖子」,雖然兩千年前的耶穌,生在馬槽,母親也很年輕,也莫名其妙大了肚,但這只是聖經裏的神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