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減少少人工幫補唔大? - 盧峯

蘋論:減少少人工幫補唔大? - 盧峯

在財政預算案論壇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幾乎被青年學生的問題難倒。有學生問,為何只管理一個城市的特首及財政司司長薪酬比管治五十個州及三億人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還要高。他們又問,政府高層既然強調經濟前景欠佳,為何不肯減薪與市民共度時艱。曾司長顯然無法為特首及問責高官的高薪作甚麼合理的解釋,他只能說制度適合香港,他只能說每個人工作都要有一個報酬,他只能說「我哋嗰少少人工,應該係幫補唔大」。
是的,每個人工作都要有一個報酬。但香港公職人員特別是問責官員的薪酬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的公職人員,年薪動輒二、三百萬至過千萬,隨時比人家的總統、首相還要高。這樣的一個報酬不是有檢討一下的需要嗎?更何況隨着金融海嘯的冲擊,全球都在對管理階層的超高薪酬設限,甚至一向薪酬、花紅特高的金融機構也在大力控制高層的薪水,以平息民憤,以顯示自己不會亂花金錢。既然一向薪酬如天之驕子的金融界也開始大幅調整薪酬,經常拿私人機構薪酬作指標的特區政府怎能不考慮這個大趨勢,檢討一下問責官員薪酬是否合理呢?
是的,跟二千億元的政府開支相比,問責官員的薪酬所佔比例不大。但是,高官所領的絕非「少少人工」,他們的年薪數以百萬計;以曾司長為例,他的薪酬每年就接近四百萬。若果他們能調整一下薪酬,省下的公帑將有數百萬甚至上千萬。這可不能算是少少錢了吧!而且,問責官員減薪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就是反映他們願意與備受經濟低迷減薪裁員之苦的市民共度時艱,就是反映問責官員願意跟市民同甘共苦。還有甚麼行動比自願調整薪酬更能修補問責官員低落的形象的呢?
當然,高官會否減薪只是今年財政預算的其中一個大難題,曾司長還有其他多個難題要處理,包括如何穩住就業,如何確保政府長期財政穩健,如何保留彈藥應付可能出現的第二波金融海嘯……等。
事實上今次香港面對的經濟危機遠比九八金融風暴及沙士疫潮時複雜。九八金融風暴只是地區性的金融危機,香港的主要經濟夥伴如美國、歐盟、中國仍保持強勁增長。沙士疫潮雖然令香港幾乎變成一個生人勿近的「死城」,但疫潮幾個月就過去,人流貨流很快就重回香港。這一次金融海嘯則不同,世界所有主要經濟體全部是受害者,美國、中國這兩個火車頭也不能倖免;失業人數直線上升,私人投資、消費全面萎縮,最壞的日子仍未出現。在這樣危機四伏、經濟低處未算低的情況下,香港這個小型經濟體必須小心謹慎行事,必須保留足夠的儲備、彈藥應付可能長達幾年的經濟寒冬。換言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及特區政府不能孤注一擲式的大幅增加開支及大幅減稅刺激經濟,更不能再豪擲千億派糖,以免出現巨額赤字而要在日後削減經常性開支及經費,以免第二或第三波金融海嘯來襲時香港無力招架。曾司長必須緊記,困難的日子才剛開始,政府入不敷支的日子才剛開始,任何大動作都是弊多於利的。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