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人生最無聊的問題。
香港十年來都模仿着歐美的社會議題,在小學就推行性教育。性教育像雷曼銀行的美國式借貸一樣:不管有沒有資產和收入保障,銀行經理都借錢。因為多做一筆按揭,多一點佣金,銀行的CEO花紅越豐厚。
英國有一個十五歲的小女孩,她名叫桑蒂,大了肚,孩子生了下來。經手人是她十三歲的姐弟情小男友,名叫艾飛。由於現在是年頭,一計算,艾飛上床,把人家肚子搞大時,只有十二歲,真是威水。
小艾飛只有四呎高,由於babyface,看樣子只有八九歲,他自己共有九兄弟姊妹,不消說,來自綜援家庭。他的母親周末本來為桑蒂的家庭當褓姆──對家也有六七個小孩,帶着艾飛同去。哪知道褓姆在客廳餵着奶,自己的小兒子與BB的家姐在睡房裏一起玩,玩着玩着,就混上了床。
十三歲就辦喜事,《太陽報》記者登門採訪,問小艾飛:你打算在財政上怎樣照顧你的孩子呢?
艾飛年紀小,聽不懂「在財政上」(financially)這個抽象的經濟詞彙,搔搔頭,反問記者:financially是什麼?
記者無奈,只有說得白一點:「我的意思就是:你只有十三歲──你點樣搵錢養大你個BB吖,衰仔。」艾飛這才聽明白了,說:我沒有零用錢,阿爸有時會給我十鎊。
大肚是怎樣曝光的呢?桑蒂自己有一幫死黨姐妹,也是十五六歲,時時進出她家,一起抽大麻。女方有一天覺得胃痛,同學叫她偷偷去超級市場買驗孕紙,一灘小便,才知道有了喜。
一眾好友,也很夠義氣,小圈子嚴守秘密,幾個月來絡繹造訪,屋子進進出出,個個神色緊張。桑蒂的母親有點奇怪,但沒有追問。三個月後,看見女兒胖起來了,扭着她看醫生,才知道出了事情。
醫生勸諭,把小孩打掉。但社區的保護婦孺組織,扯上了倫理,登門抗議,認為過不在肚裏的胚胎,不應該把小生命判處死刑,為不成熟的父母頂罪。
說得有道理。那麼責任在誰呢?結論是學校過早推行的性教育──課本雖然強調:懷孕很容易,至緊要避孕,但性教育資訊太詳盡,製造了一種「心理氛圍」,十二三歲的小孩,讀書讀一半,以為性行為像喝可樂一樣正常。
首相回應了一句廢話:「我不了解案情細節,但我認為大家都應避免少年懷孕。」
銀行借貸過度,性教育課程如發行信用卡,又豈無爆煲的一日?當然,小艾飛的個案,也許是他性教育學足全套,沒有爆煲,只是安全套在中國生產,那一夜,出了一道小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