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者言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傳道者言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有禪師種植了一盆又一盆的蘭花,美麗得很。禪師出外遠遊,吩咐小和尚澆水,小和尚一個不小心,把蘭花盆打個稀爛,驚惶極了。怕禪師會罵他,禪師回來,他卻躲起來不敢見禪師。禪師找到小和尚,對他說:種蘭花是為了高興。高興,因為可以欣賞蘭花之美,高興,因為那是賞心樂事。蘭花受損,我們可不能因此而不高興,不然的話,那不是違反了種植蘭花的原意,那為了開心,高興而做的嘛。」
國內電視界紅人于丹應邀兩到來講「閱讀經典,感悟成長」及「構建和諧心靈」,習慣了講解經典的于丹,深懂演講藝術,整個晚上高山流水,了無阻塞,把有關訊息講解得生動有趣,教人動容,聽眾反應熱烈,屬常規而非例外。
那個晚上,聽得最上心的就是這一段有關「高興」的道理。把當日所記得的,轉化成文字,與當晚聽到的可有出入,也許只有七成正確。不過,我就是喜歡那幾句:做人,該高高興興的活著,活在當下。
寫《潮爆中國》的李照興,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對於國內流行的電視節目:「于丹《論語》心得」、「百家講壇」的易中天,成為「電視學術跨界超級男女聲」,他們的著作熱賣,很自然一回事。
李照興引用尼爾.波茲曼(NeilPostman)《娛樂至死》的幾句:「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GeorgeOrwell)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AldousHuxley)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劇。」
李照興耽心的是:「電視的媒體特性改變了話語方式,最終導致內容的變焦。我們注重的,已非字裏行間的原作神髓,而是『演員』的外形和表演手法。」
講古典文學的教授成了傳媒中人,甚至因而當紅起來,有什麼問題呢。透過電視傳遞訊息,印證了媒體大師麥魯恆所講的「媒體就是訊息」。從美國候任/現任總統透過電視詮釋他的政綱,救國大計以至每星期天由有名氣的牧師在電視亮相,講解上帝之道,他們說的可都是一番大道理,這與教授在電視上講《論語》、《莊子》、《三國演義》本質上並無差別,俱是透過強而有力的媒體,推介他們的訊息。
李照興指出「電視,關乎演員技巧,說故事,戲劇性,吸引眼球,時間短促。學者作為演員,經典古文作為劇本台詞,通過學界超級男女聲而充分體現。」把這幾句套在政客,傳道人身上,講法一樣可確立。六○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甘迺迪(J.Kennedy)與尼克遜(R.Nixon)在電視辯論有關政治民生課題,肯定了電視的功能,作為傳遞訊息,它將是最重要的媒體。甘迺迪口才,風度(其實是賣相)遠勝尼克遜,日後勝出,實非偶然事件。星期天在電視亮相的牧師,除了深懂包裝之道外,更在詮釋教義上,下過苦功,講出來的道理,既能打動人心,亦讓聽者有所得著,有所體悟。

道理人人會說,問題是不是都會說得動聽,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電視宣傳他想宣揚的那番道理。這個「道理」,深入淺出也好,故作高深也好,重要的是聽者覺得受用,聽進一成,已算好的了。記得《倚天屠龍記》中的覺遠,臨終前誦念九陽真經,張君寶(日後的張三丰)與郭襄都聽懂了並記下了其中一小部份,已足以讓他們開創了武當與峨眉兩大門派。
○九年一月二十日、二十一日的兩個晚上,我對于丹詮釋論語,莊子的講法,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對高高興興活著這講法,很是認同。這些年來,我總愛說「沒有比快快樂樂活下去更重要的了」。與于丹「高興」之說,不是很相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