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是什麼? - 陶傑

市場是什麼? - 陶傑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當談判陷入這樣的僵局,雙方不必浪費時間,談不下去的,不如趁早分手。
香港是本來有「文化藝術氣氛」,只因為少了一座「西九文娛區」的文藝殿堂;還是在「西九」落成之後,歌劇、音樂會、印象派畫展天天上演,香港下一代的文化藝術氣質,就會增加?這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老問題。
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值不值得砸進二百六十億,要看這個地方有沒有文化藝術市場。就像在海洋鑽油井,本錢宏大,不先由地質學家勘探海底,確保下面有油,打油井來做什麼?
英國的古典音樂消費人口,佔總人口一成八,德國是三成,動不動就是兩三千萬。他們聽古典音樂,肯買票進場,定期訂購CD,就像香港人去沖涼按摩一樣平常。BBC有一個古典音樂頻道,聽眾有統計,這個古典音樂台,還擁有一本古典音樂的月刊,發行量幾十萬,數字俱在,這就是海底裏可以統計的原油蘊藏量。
除了古典音樂有兩三成的消費人口,還有爵士樂、非洲敲擊樂、意大利歌劇,這些音樂消費人口有時會跨界,例如,有百分之一的音樂觀眾,除了家中收藏上千張古典音樂CD,看見中國的古箏琴手李祥霆來倫敦演出,他也會從牛津郡訂一張票,開兩小時汽車來聽一場。兩千年前的《廣陵散》,他聽不懂,也無從分辨真偽,但他對東方音樂同時也有學習的興趣,他閉上眼睛,自得其樂,聽完之後還發表一番似通非通的欣賞心得。
這就是很實在的市場了。香港沒有值得砸二百六十億「打造」西九的一個文化藝術市場。如果你想看一九六五年捷克歌劇院上演的《唐璜》,想看一九七二年蘇聯基洛夫舞團的原裝《天鵝湖》,想收藏波蘭斯基的電影全集,會去哪裏買翻版?答案是深圳。
為什麼只有深圳才買到這等精品的翻版?因為十三億人口,儘管絕大部份口味粗糙,即使有百分之零點五的比例真心喜歡文化藝術,中國的市場,懂得辨別莫扎特演奏版本的,就有六百五十萬。
六百五十萬,相等於全香港,很諷刺,全世界無論多冷僻的文化藝術翻版,都在中國買到。旺角的翻版店沒有這等貨色,因為沒有市場,所以北京可以有鳥巢,上海有國家歌劇院,香港的「西九」,不必狡辯,一定是打腫臉充肥仔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