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溫家寶總理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批評了美國金融機構盲目追求利潤而過度擴張,政府對金融業又疏於監管,加上長期低儲蓄與高消費,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機的近因和遠因。他的批評相當中肯。美國經濟衰退,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經濟不可能不受波及。
前些時候,還有些議論認為,在承受衝擊方面,中國經濟有可能與美國「脫鈎」,不會因美國打噴嚏而感冒,因為中國外債少,在房貸衍生性債券方面的投資比例也小,銀行沒有流通和破產的風險,內地消費仍然強勁,出口增長已不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成長動力。可是去年最後一季,出口急遽下降,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失業大潮,才令人警覺到問題的嚴重。
瑞士聯合銀行(UBS)的中國分析師曾經預測,非農業部門的失業率只佔百分之三點五,約為一千五百萬人,比起九十年代末的三千五百萬人,差了一半以上。那時候中共可以安然度過難關,現在沒有理由不能。可是大陸官方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根據今年一月中以前的調查所發佈的數字,兩千萬的失業農民工,加上一千五百萬的都市失業人口,和二○○八年找不到工作的一百八十萬大學畢業生,就已是三千六百八十萬人。
農民工雖然可還原為農民,但因耕地變化,農村並不容易重新吸納。當然他們也不可能組織造反,鋌而走險。較難應付的是習慣於生活不斷改善和具中產階級意識的都市失業人口及大學生。失業因素和社會潛在的不滿相互激蕩,小型示威也有可能釀成暴亂結果,尤其是在人民普遍痛恨中共官僚腐敗的時候。
現在是既要擴大內需,又要設法增加出口。中共領導人雖然表示,中國經濟衰退的機率為零,但目前外需銳減,而內地家庭收入佔國民所得比例不到百分之五十,消費意願不高,不可能靠增加民間消費來度過難關。因此,動用巨額外滙儲備的政府振興方案就十分關鍵。擴大內需的公共建設與社福健保教育等開支,和企業減稅政策,固可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但這裏的陷阱是各級政府的支出專案不經外部審核評估,資金的發放不受監管。
目前美國政府擔保收購銀行壞賬的行動,引起納稅人的不滿,其實這種收購行動已在內地出現過。以前內地銀行壞賬的比率幾乎佔所有貸款餘額的一半,中央政府必須墊付幾千億美元來收購這些壞賬,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套金融監管制度,近年才大幅降低銀行的壞賬。如今,令人擔心的是,在「振興」的名目下,銀行變成有求必應的政府賬房,過去好不容易建立的制度就付之東流了。我們只消回顧奧運前的大批面子工程和內地各縣市蓋得富麗堂皇的黨政辦公大樓,就不難推知「振興」計劃可能出現的弊端。這是值得警惕的。
美國的金融體制出了問題,並不表示中共那套靠行政命令來控制投資,銀行主管聽命於黨官,遵照指令放款的方式,有甚麼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