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蓋特納左右不是人 - 盧峯

探針:蓋特納左右不是人 - 盧峯

美國財長蓋特納上台後的第一份功課看來不合格。國會議員對他的二萬億美元拯救金融體系方案反應欠佳,在聽證會上對蓋特納冷嘲熱諷。市場人士更是噓聲四起,認為蓋特納的方案只是前財長保爾森救市方案的翻版,無助解決問題,美股更因此而大跌百分之四。
倒有點同情蓋特納,因為拯救金融體系,解決有毒資產問題涉及的不同道利益、特殊利益實在太多了,要擺平真的不容易。
先說有毒資產,政府現階段要為它們定價及找買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impossible)。這些有毒資產很多是跟樓價、按揭有關的金融產品,在美國樓市持續不景氣,金融機構財力欠佳的情況下,不同機構對這些資產的定價相距甚大,持有資產的銀行或機構普遍認為產品價值不變,應按票面值十足定價;一些獨立的評級機構則認為產品只有原來價值的六、七成左右,部份基金的主事人更認為這些資產只值原價三成。
蓋特納要動用公帑購買這些資產,增加銀行體系的資金的話,他該出甚麼價呢?若果以三折入貨,公帑的保障最大,最容易得到公眾及國會支持。但是,持有產品的銀行及機構是以十足市價入賬的,他們怎麼肯以三折賣貨呢?若果政府提高買價至八折甚至十足,銀行及金融機構自然踴躍賣出,可公眾及國會這時會認為這是官商勾結,是拿公帑做人情,讓銀行股東及高層大發橫財。
至於注資後如何促使銀行增加放款也非常教人頭痛。畢竟任何貸款都是有風險的,降低規限鼓勵貸款可能會大幅增加壞賬,變相令公帑有大量損失。但若按銀行一貫的經營準則辦事,銀行將難免收緊貸款,以免有更大損失。結果,資金緊絀情況仍無法改善,經濟依舊沒有起色。蓋特納該不計風險大開水喉還是「行騎樓底戴鋼盔」般小心行事呢?
也許最簡單直接的做法是把大部份銀行暫時國有化,這樣政府將可以暫時不處理有毒資產問題,並能按市場及企業的需要放手借款。到經濟好轉,金融資產價值回復上升,政府便可抽身而退,甚至有機會為公帑賺一筆。可惜美國政界及民眾對任何國有化的做法有極大戒心,蓋特納現階段提出這樣的政策只是自找麻煩。不過若果情勢再惡化,或再有大銀行瀕臨倒閉,蓋特納便可能被迫動用這記撒手鐧。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