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雄 香港政府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
日前,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舉行一年一度「商界展關懷」頒獎典禮,在芸芸千多間獲獎的機構中,居然包括了多間近日作出大規模裁員行動的企業,引來各方關注。面對各界的圍攻指摘,社聯總幹事稱減薪和裁員根本不是評選的準則,主席陳智思甚至聲稱,如果要求企業不裁員才可以獲獎,整個香港經濟模式會大變。
社聯如此荒謬的辯解,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先不說陳主席居然高估一個小小品牌可以改變社會的經濟模式,即使是方總幹事的說法,也很難說服得到一般沒有受惠過該些機構的關懷行動、卻每天被她們的裁員減薪行動影響的小市民。當然,支持該些企業獲獎的人士自能提出很多事例說明她們在慈善事業上的付出,但正所謂「錦上添花時時有,雪中送炭無幾人」,現在各大企業在金融海嘯下仍未「蝕入肉」時,已急不及待將為員工和社會保暖的火炭取走,如此行為卻仍然獲嘉許為「良心企業」,在在反映了有關評選準則的荒謬、非人性和不合時宜。
事實上,企業要符合六項評選準則中的兩項以取得獎項,根本易如反掌。例如企業只要將喜歡做義工的職員組織起來(相信每個企業都會有一些有心人原本已經有做義務工作)組成隊伍做一點服務,便可以符合「鼓勵義務工作」的準則;企業又可以用超低薪聘用一些單親或新移民人士以減少薪金開支,再要求員工在攝氏三十二度氣溫下西裝筆挺地處身攝氏二十五點五度室溫的工作間以節省電費,然後又籌辦各種課程培訓同工兼任處理更多不同種類的職務,順道一併符合「聘用弱勢社群」、「推動環保」和「傳授知識」的準則。
根據社聯的網頁資料,「商界展關懷」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要鼓勵「實踐良好企業公民精神」的私營公司,但現實中即使企業能全面符合上述六項基準,在金融海嘯下發生時她們卻瞬即採取「裁員」而並非其他開源節流的措施去解決盈利倒退(而非賠本)的問題,如此行徑,又如何可以算是「實踐良好企業公民精神」的公司?主辦機構只將評審的目光放在企業的部份行為而忽略她們信奉的理念,難免會被指摘為「不分青紅皂白」。
大家打開「商界展關懷」的網頁一看,便會發現不少被質疑獲獎的企業都是計劃的「珊瑚」甚至是「翡翠」級贊助會員;社聯作為依賴撥款和捐助營運的機構,行動難免會受到贊助人的影響。本來如果籌辦計劃的人員野心不是如此大,每年又要搞「嘉許禮」又要印「特刊」等等令開支變得龐大,單是收取提名人共三十多萬元的手續費(每份提名要交三百至五百元,千多機構便是三十多萬元)可能也夠應付所需。可惜經過多年的發展,今時今日的嘉許禮已經成為星光熠熠、銅臭味十足的大騷,社聯現在要認真管理獲獎的結果以迎合真正的公民企業理念和各界的期望,似已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社聯在之前的社工工潮已經因為身為社福機構(而非社工專業或社工人員)代表的身份,被迫一再捂着良心將社工人工低的問題歸因於政府的撥款不足,無視社福機構們剋扣工資肥上瘦下的無良舉措。如今她進一步挾着推動公民社會的名義踩入商界,聲稱透過「商界展關懷」的獎項和品牌可以鼓勵企業良心的發展,不料在奧巴馬喝停華爾街大款收取巨額花紅的國際大勢下,社會大眾以民間法庭陪審團的身份,用噓聲和抗議聲狠狠地給她摑了一記響亮的耳光,訴說商界是如何「剪」去對員工和社會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