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震兩岸】在金融海嘯下,被中央政府視為挽救經濟重要舉措的「家電下鄉」行動,因脫離實際頻遭詬病!因農村水電不配套,水電費昂貴,部分農民買回的家電,不少形同虛設:有的把洗衣機當米缸,有的把雪櫃被當儲物櫃,情形尷尬,不一而足。有商家更視之為向農村傾銷廉價低質產品的良機。內地學者呼籲,當局應推出相應措施保護農民利益,切勿讓家電下鄉成為打農民荷包主意的「搵笨」行為。
中國前年底開始在部分城市試行「家電下鄉」政策,但金融海嘯的來勢洶洶,亦隨之成為中央救市良方在全國推行,企圖透過擴大內需,開掘龐大農村市場,刺激經濟,確保明年經濟增長達到8%這個「既定目標」。在當局高達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巨額財政補貼的誘惑下,內地各級政府、數以十計的特約廠家,轟轟烈烈地開展這場家電下鄉大行動,試圖在全國農村掀起一場買家電的浪潮。
文盲多 不懂使用方法
這場獲中央支持的舉國商業行動,給長期生活在封閉落後農村農民帶來實惠同時,也引發不少問題。有內地學者調查發現,不少家電企業把農村當作低質、低價、雜牌家電產品的傾銷地,只顧借機清理庫存。
他們向農村銷售的產品很多不符合農民實際的需要,例如產品標識符號多是英文,農村文盲多,農民更不識英文,像TCL、KONKA、ROWA等產品,農民都叫不出名,甚至連遙控器上的英語字母A都不識,加上使用複雜,嚴重影響使用。
商家傾銷「倉底貨」
更有農民對家電「買得起、用不起、用不慣」。農村用電相對於城市雖便宜,但對農民仍是巨大負擔,但下鄉的家電很多都是耗電多的舊款式。全自動洗衣機講究水壓,農村的自來水壓根本無法正常工作,需要用人力擔水倒入機內才能啓動,農民寧願到河邊用手洗,於是洗衣機成了擺設,有農民因此用來做米缸裝米;雪櫃也遭遇同樣命運,因電壓不夠整天跳閘,不能啓動製冷,加上農家都是自己種蔬菜,村頭就是菜市場,要吃菜現摘,要吃肉現買,於是雪櫃也成了擺設,有農民干脆把它當成儲藏櫃用。
北京數字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姜培峰指,目前不少家電下鄉的商家,除了「特別關注」農民的荷包,並沒有真正對農民需求作認真對待,他們想的是如何利用機會,利用農民的純樸實在,以及對現代化電器產品缺少認識,推銷產品,清理庫存。姜呼籲,政府應該推出更多配套的政策措施,保護農民在購買下鄉家電時,利益不受損害,不會成為任商家宰割的「笨蛋」。
人民網/網易/本報記者
個案一:「都是賣不動的過氣產品」
有農民質疑,在這次「家電下鄉」政策下,會有商家借機清貨。山東平度市麻蘭鎮張戈莊鎮村民崔先生稱,他本來打算借此機會添一台電雪櫃,但比較來比較去,最終還是到城裏買了一台外國牌子的電冰箱。
「雖然貴了300多塊錢,但比送下鄉的產品更新,更省電。」崔先生說,送下鄉的家電,「都是在城裏賣不動的過氣產品,有些還是好多年前出的,一看就知道,廠家在清理庫存。」他還指,那些家電往往是中低端產品,節能環保指標比較差,「我們農村對電價比較敏感,省電很重要。」
政府資助家電下鄉,已成為部份不法者謀不義之財的機會。歲末年初,福建平和縣一些農村集市,有商家打着家電下鄉旗號,將回收的廢舊家電換上新殼,賣給村民;浙江象山縣工商去年底在一家掛有送貨下鄉招牌的店內,查獲翻新的電視69部,案值兩萬多元人民幣。
《福建日報》/《中國青年報》
個案二:「城裏電器店打八折還便宜」
「就算按原價給我補貼13%,我也不會去買!」陝西韓城市梁代村村民陳濤指,政府雖然對下鄉的家電補貼13%,相當是產品的八七折,「但在城裏的電器店,打八五折、八折比比皆是,比他們(賣的)還便宜,我何必去買那些過時又陳舊的下鄉家電?」
內地媒體曾以型號為「長虹K258」的手機為例,作比較。該款手機在家電下鄉政策下,限售價為999元(人民幣.下同),但在淘寶網報價僅480至780元。媒體質疑,城市賣場絕不可能賣到999元,報道指「那怕去掉13%的政府補貼,這款手機下鄉,價格仍是高得離譜!」不但手機,連電視機這樣的大件電器也存在同樣問題。
有內地網民春節從城市回農村老家,發現一款21吋傳統CRT彩色電視機,家電下鄉價居然是800多元,而同款電視在城裏的國美、蘇寧等電器店,最貴不過600至700元!
《中國青年報》/河北《燕趙都市報》
話你知:買指定家電補貼13%
「家電下鄉」行動,是中央應對金融海嘯,解決企業生產過剩、出口大滑坡而制訂的一項臨時刺激內需,刺激經濟的政策。具體做法是:農民在購買指定家電時,可獲政府給予售價一成三的補貼,但必須是購買政府指定的商家產品。
最初獲補貼的產品有四大類,包括彩電、雪櫃、洗衣機和手機;今年2月1日開始,又增加了電單車、電腦、熱水器和冷氣機;3月1日開始,汽車也將列入補貼範圍(但補貼幅度未定)。中央還鼓勵地方政府自行決定更多產品名錄,但補貼金額就要由地方自行承擔。而為防商家不法牟利,當局以投標方式,從全國選出122家企業為家電下鄉的特約廠商,並對產品限定最高售價,同時公開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