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衰退(recession),衰退到何時變成蕭條(depression),是經濟學家爭論的話題。
衰退是連續兩季的經濟收縮。蕭條的定義有許多:經濟收縮超過三年,家庭開始賣房子,企業宣告割價求售,蕭條侵蝕社會的肌體,甚而摧毀本來的文化,湧現了另一種,例如三十年代,法西斯主義在歐洲崛起,恐怖片在美國誕生,蕭條不止是經濟萎縮的數字,而是永久的精神狀態。
衰退只是失戀,蕭條是從此獨身。衰退是男人有一夜突然發覺自己不行了,他馬上在床上坐起來,推開身邊惶惑的女人,點燃一根香煙,抓着被單,仔細檢討:發生了什麼事?然後他忽然省悟,是因為今天他服務的公司公布業績,出現赤字,老闆的臉一沉,說未來可能裁員。
衰退只是心理障礙之後的一陣低盪,直到他床頭的電話響起,他的律師通知他:遠在外地有錢的伯父突然去世,恭喜你,他留給你一億美元左右的遺產。
蕭條卻不是這樣。他照照鏡子:頭髮禿落,肚腩越來越肥脹,頸上開始現皺紋,對於生命,他失卻了整體的興趣。倒在床上呼呼就睡着,身邊的女人拚命推撞他,性感內衣從黑色換到粉紅,香水從香奈兒五號換到十九,無論珠三角的北姑,像章子怡還是劉若菲,他手持馬經在將軍澳屋苑的長櫈上閱讀着明日的三重彩貼士,這就是蕭條。
衰退只是暈厥,蕭條是植物人。衰退是一九八三年的黑色星期五,美金結算高達港幣九元,市民湧到超級市場搶大米,但只要一枝信心的旗幟還在,大家都知道惡夢很短暫,而且必定會醒過來。蕭條卻是「九七大限」消失之後,孤魂野鬼,在半空遊蕩,雖然知道早晚能夠投胎,黃泉碧落,卻永遠像不知在什麼時候。
一個男人失戀,開快車在馬路狂飆,闖夜店買醉,喝了兩瓶白蘭地之後嚎啕大哭,找他的老同學訴心事,一面說,一面痛抓頭髮,不要緊,他只是情慾連續兩季節的萎縮,但當他聲稱找到了宗教的慰藉,在大嶼山落了髮,或進了教會,口口聲聲「找到了主」,不要看他慈眉善目,從此改食素,他身陷永久的蕭條。
既是如此,蕭條這個字,depression,為什麼又與抑鬱是一個詞?這個世界,苦樂原來同源,喜極而悲,悲極反而是喜,一切幻作一片悲欣交融的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