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br>衞星撞爆 碎片威脅宇宙

史無前例
衞星撞爆 碎片威脅宇宙

人類史上第一次,美俄兩枚大型衞星,於香港時間前天(周三)零時55分,在西伯利亞上空800公里的太空低軌道,以4萬公里的時速,猛烈撞擊。兩枚衞星瞬間撞得粉碎,迸發出數以千計的碎片,附近衞星、哈勃望遠鏡和國際太空站都受到威脅。

兩枚相撞衞星,分別是美國銥衞星公司的「銥(Iridium)33號」和俄羅斯的「宇宙(Cosmos)2251號」。銥33號於1997年發射,重560公斤(1,235磅),長12米(39呎),向全球提供語音和數據通訊服務。宇宙2251號1993年升空,重900公斤(1,984磅),是通訊衞星,1995年起報廢,導航系統早已失靈。
兩枚衞星以時速4萬公里,在地球上空800公里運行。這一帶屬近地軌道,是太空最擠逼區域,遍佈氣象和手提電話通訊衞星,但太空無垠,各飛行器相撞機率渺茫,偏偏兩顆衞星卻撞上萬中無一的機率。

俄衞星偏離軌道撞美衞星

香港時間前天零時55分,宇宙2251號飛到西伯利亞上空800公里時,突然失控偏離軌道,以高速撞向銥33號。兩枚衞星瞬間撞得粉碎,迸射出兩個龐大碎片團,一團碎片多達600塊,微米以下碎片過千。
大大小小碎片以高速向地球上空500至1,300公里飛去,對不同軌道的通訊、科學、觀測衞星以至哈勃望遠鏡構成威脅。至於在撞擊點430公里下運行的國際太空站,威脅料較低,但負責軌道碎片問題的太空總署首席科學家約翰遜(NicholasJohnson)表示,他們可能會調校太空站軌道,令太空站避過太空垃圾,原定本月22號運載七名太空人升空的美國穿梭機「發現號」,將檢討能否如期發射。
中國科學院專家指,地球上空700至900公里範圍的衞星會首當其衝,包括中國的「風雲一號」氣象衞星和「資源一號」等對地觀測衞星,一旦偵測到撞擊危險,當局會調校衞星變軌。俄羅斯也密切注視碎片團,指碎片上方飄散着前蘇聯用來監視敵方海軍艦隊的報廢但裝有核反應堆軍事偵察衞星,若遭碎片撞擊,會在太空造成輻射。

碎片墜落 在大氣層燃燒

衞星碎片是否墜落地球,專家預料碎片多會在大氣層燃燒,即使墜落地球也要很長時間,太空總署表示數周後才能評估碎片情況。但這次撞擊對地面已造成影響,銥星通訊的衞星服務一度受影響,但由於集團擁有66枚衞星,所以整體影響輕微。
銥星主要提供衞星電話服務,擁有30萬客戶,美國國防部更是主要用家。有報道就指宇宙2251號可能是一枚軍事用通訊攔截衞星,但美國不認為俄羅斯蓄意撞毀銥33號。
太空總署形容大型衞星相撞是史無前例。約翰遜說,近20年內,太空軌道上的飛行器和物件發生三次輕微碰撞,頂多產生過四件碎件,完全不能跟今次衞星相撞比擬。
中國軍方兩年前用導彈摧毀衞星「風雲1C」,產生的2,000件碎片佔低軌道太空垃圾25%。有專家認為,美俄今次兩枚大衞星相撞,破壞程度比得上中國摧毀衞星。
美聯社/路透社/新華社/新浪網

美俄衞星相撞示意圖

太空撞擊事件簿

12/1991 俄羅斯兩枚衞星相撞,失效的「宇宙1934號」撞擊「宇宙926號」衞星,變成一堆碎片

07/1996 法國「櫻桃」通訊衞星,遭多年前升空的法國「阿麗安娜」火箭殘骸碎片,以時速3.1公里擊中,衞星上一個觀測裝置受損

01/2005 在太空飛行了31年的美國「雷神」火箭推進器殘骸,跟中國發射的「長征四號」火箭的殘骸,以秒速5.73公里相撞,「長征四號」火箭殘骸的軌道下降了14公里,而美國火箭殘骸一分為四

2005 太空總署發射了一艘遙控無人太空船,測試跟一顆廢棄衞星對接,但因導航數據出錯,導致兩者相撞

01/2007 中國發射一枚反衞星導彈,成功擊中失效的「風雲1C」氣象衞星

02/2009 俄羅斯失控衞星「宇宙2251號」跟美國銥衞星公司的「銥33號」衞星相撞,撞成粉碎

新華社/新浪網

防範太空垃圾撞擊衞星方法

‧成立預警系統,用光學望遠鏡觀測高太空軌道,用雷達探測低軌道的太空垃圾,當偵測到可能撞擊國際太空站和衞星時,就改變太空站、衞星的軌道躲避

‧加厚衞星和太空船外殼防撞

‧確保失效衞星有變軌能力,將位於高軌道的失效衞星調校到更高的無用軌道,無法威脅其他衞星

‧專家正研製可分解的新材料製造衞星,當失效一段時間,會在太空化為烏有

‧研究員還在設計有「太空清潔車」作用的太空船,將太空垃圾收集和帶回地球;或研製激光器,將太空垃圾燒成灰燼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