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cle不是聖經 - 塵翎

Monocle不是聖經 - 塵翎

潮人界把Wallpaper創辦人TylerBrule另起爐灶的《Monocle》奉為聖經,把他封為潮流教父。這本書初出刊確是教人眼前一亮,因為打着全球化視野的旗號與優質生活的模範。可是看久了,發現其實除了偶爾有些不錯的封面故事外,其他內容,還是泛泛之談,似「瞬間看地球」。
例子一,如介紹台北,也是循例地講講誠品與夜市文化,給沒有到過台北的北歐讀者看,或許有一點獵奇意義,但對於城市的介紹與觀察,也不過是蜻蜓點水,到此一遊的表象。所謂的全球視野,好像是覆蓋全球,強調多元,實質是一種態度一種觀察,讀來覺得有深度是因為陌生,看來膚淺是因為熟悉。
最近Monocle在倫敦開了小店,擺明車馬賣跟品牌crossover的消費品,還是一筆生意經。這不是甚麼新鮮事,台北的MOGU和PPAPER也有類似的雜誌社兼賣創意小品。就連港產IdN在SKLam做主編的年代,也一早奉行邊印書邊賣推介品的市場策略。
而我開始感到不太對勁是,發現《Monocle》對於東方世界,只除了把日本捧上神枱外,對其他地區興趣缺缺。關於中國的報道更是少得可憐,若有都是負面的。創辦人講明不愛中國,不喜歡這個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度,但對於這個有十億人口的新興經濟國家,在一本強調「全球事務」的雜誌裏缺席,就有點缺乏說服力。始終是西方中心主義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