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的虛妄 - 陶傑

西九的虛妄 - 陶傑

香港要搞什麼「西九文娛藝術區」,博物館、音樂院、劇院,有貨架,將來,不會有貨。
有了劇院音樂廳什麼的,最重要有上座率。什麼西九文化藝術區,通通是夢話,最重要是看香港的「文化藝術消費人口」,佔總人口幾多成。
「文化藝術消費人口」是什麼?是不論什麼職業和階級,平時肯花錢買票看歌劇、聽古典音樂,並且是買歌劇和音樂的DVD和CD的慣常顧客。
一個國家,「文藝消費人口」比例高,就有文娛藝術的市場。看看數字:英國全國的文藝消費人口,佔全國人口一成八。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英國人口六千多萬,其中時時肯掏腰包出錢買莫扎特和蕭邦音樂的CD、肯到皇家歌劇院看俄國基洛夫舞團的《天鵝湖》、到泰晤士河南岸的皇家節日會堂聽柏林交響樂團,至視之為一個好Warm、很快樂寫意的黃昏的,這一千二百萬。
這一千二百萬人口,不是扮嘢,不是買票進場,左顧右盼,看看有哪位高官、皇室人員、大明星也在場,在大堂的酒水部流連,故意讓記者拍照,登八卦周刊。「文藝消費人口」對歌劇音樂是真心熱愛,時有欣賞心得,他們活得很低調,只為了一份人生的修養默默生存。
德國的文化藝術消費人口,更高達總人口之三成。全國七千萬,歌劇、音樂、畫展的常客超過二千萬。此一人口越龐大,文化藝術越普及,婦孺匹夫越可以講出巴倫波姆和荷立維茲同為猶太人,演奏的蕭邦小夜曲都有如何的異同。
文藝消費人口比例高,連附近的餐飲業也一起高級,室內設計興旺,紅酒和魚子醬的消費增加,由於衷心欣賞,這個都市的有情男女也多了,遍地是浪漫的故事。
香港的文化藝術消費人口,佔七百萬的比例多少?政府不會統計,也不敢統計,因為連政府高官,雖然偶亦出席巴伐洛提的演唱會,但他們去,拿的是上市公司董事奉送的免費票,到場拍兩張公關照,隔一排座位,向對面的富豪講一聲Hi。
普羅市民的教育,沒有藝術文化欣賞這一科。因此,「西九」只是一堆金碧輝煌的「硬件」,是一群改穿西裝的農民高價買來「你們倫敦紐約有,我也要有」的虛榮。香港的博物館,就由法國人贊助,有一個「法國大革命展覽」,香港人嚷着要民主,大革命的遺物展覽,理應天天爆棚,卻是門堪羅雀,西九文娛工程,就像杜拜,是非洲和中東佬給自己臉上貼的一層黃金,自埋的定時炸彈,一定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