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蕭當年娶妻「嫁到」新加坡,聲言不會因飲食而不習慣南洋生活:「天天吃喇沙、沙爹、加多加多、炒粿條……才過癮呢!」言猶在耳,未夠十二個月來電訴苦:「話時話都係阿媽煲湯、鹹魚、架己冷鹵水、炒青菜、白飯撈魚汁最嚮往……」不是說天天吃喇沙也不厭?「半年一次兩次夠多啦!」
甚麼叫mothertongue?最正宗的口音來自父母方言,吃食品味標準亦以從小習慣最合胃口;不論你家老母自炒小菜還是茶樓、茶餐廳廚房味精滋味。人離鄉賤,法國菜不論有幾高尚,多吃總覺奶油乳酪太多易胃脹。香港人崇尚日本菜簡直salute程度,一週一兩次無妨;試遊日本一星期一天兩餐日本菜吃足七天的滋味;再愛魚生再沉迷拉麵也難忍麵豉醬與醬油味道孤寡。
香港無論如何也算是個吃食都會,包羅萬有是特色,除正宗港式粵菜、西菜,還有水平不差各國食制,總的說來不失禮。這個晚上撞入好味小店叫Baraka是一例;中環中心一旁機利文新街,短短小路擁好幾家從廉價茶餐廳到中價西廚;Baraka是新開還是自己漏眼?那晚新城財經台空着肚子錄音出來,相信任何跳入眼簾食物也會匆忙囫圇吞棗,更何況是圖文吸引NasiGoreng(中譯馬來辣炒飯)與RotiCanai(印度油烤麵包)。相信阿蕭移居新加坡也曾盛讚NasiGoreng與RotiCanai美味;筆者對這類印尼人、馬來人特色炒飯(Nasi=米、飯)及印度人式樣繁多的Roti之一(Roti=麵包)也富濃厚感情。二話不說廁身入內,向openkitchen中煮弄的兩位年青印度廚子點了馬來咖喱雞跟RotiCanai,咖喱雞各家各鄉各例,人人做法千百種不同,注明馬來因由以椰奶做汁底。一客咖喱當然夠飽,又貪心試味。NasiGoreng(感覺馬來辣炒飯不太正宗,以免跟過去「馬來餐廳」品質混成一談,寧願叫它原名或印尼辣炒飯。)不夠?當然夠!還點了以酸奶醃製而後塗上saffron及紅粉香燒TandooriChicken,吃不完打包回家讓老母嘗嘗,此店更注明「清真」,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