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誠
自由撰稿人
置業安居,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不少港人窮一生精力,營營役役,為的都不過是一彈丸之地,放得下床和電視機。
曾幾何時,買樓被譽為投資王道,賺錢首選。香港人基於對樓價狂飆的憧憬,再加上沉澱過千年的「安身立命」情意結,令樓市始終不乏交投,總有浪浪人潮前仆後繼。不過,回歸後的十年光景,早令不少人如恍然大悟,教人對置業另有體會。
樓市爆破變畢生大難
近十年的經濟環境,遠比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全盛時期複雜。我們近年所經歷的,是五年一小炸,十年一大爆,役役死傷枕藉,次次元氣大傷。由九七金融風暴,○三沙士肆虐,以至今時今日的金融海嘯,不論是人為或是天災,都提醒我們同坐的,從來都不是一條畫舫,充其量只比舢舨好一點。即使大好河山近在眼前,靠岸之前也免不了一輪風高浪急,弄得人人嘔吐白沫。樓市與經濟既息息相關,當然亦無法倖免於難。事實上,很多香港人的畢生大難,正正就是堪稱「萬人坑」的負資產。
樓宇的投資價值,本應建基於單位間隔、面積與地理位置,但這幾十年來,政府與發展商共諧連理,政策發展令物業呎價駭人聽聞。匪夷所思的價格,一方面窒礙普通市民的置業打算,也引誘不少亡命之徒瘋狂炒買,使樓價的動向遠離客觀現實。九七年的彗星隕落,最終就在香港炸出一個西伯利亞大坑,寸草難生。
即使往後人人視繩如蟒,小炒情況依然不絕:金融海嘯前的一輪九五按揭熱潮,就更是起勢落鑊,火舌冲天。如今煤氣也斷,萬人坑再次召集新員,炒家和用者真的可能要共赴黃泉。所謂物業長遠保值、間或升值的神話,早是已成絕響的廣陵散。
大圍不穩,莊閒通殺,升斗市民的確無法獨善其身。有些人會看破紅塵,說買樓若為自住,單是有處容身,也可抵驟升急跌,一家四口樂也融融,願景美得教人欣然勒緊褲頭;不過,近來市面所謂的新盤靚樓,又未見得與價格相符,可讓住客安枕無憂──只要放眼一看,盡是可以睡人的窗台、有床無櫃的睡房、要站在浴缸方能打開木門的廁所。
地產商願打市民願捱
情況是地產商只懂建築漠視實用,一般市民就寧要願景不顧實情,我們「穩定」便是硬道理,他就賺錢便是真王道;你就一心渴望循序漸進,由細搬大;他就只想一take即過,大小通吃。一個願打,一個願捱,雙方群策群力,為美夢喝采,讓神話延續。
香港的樓,質價不符,朝夕不保。但求有瓦遮頭者,租樓未嘗免卻不少煩惱。現時租金便宜,出租收益不過四厘五厘,業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作為租客,現租現付,流動性強,餘錢更可作更有潛力的投資,未嘗不可。
畢竟有一鳥在手,也難保牠不會發瘋亂啄,弄得自己雙手斑斑;更嚴重者,牠有可能是帶着H5N1禽流感病毒,連自己的性命也要雙手奉送。